新年就像一條分界線,線的一邊站著去年的自己,一邊則是更健康、更幸福、產值更高的嶄新自我。每個人都知道怎麼做才能成為那個更好的自己。我們都知道充足的睡眠能提升注意力、精力且讓心情變好,我們都知道運動可以緩解憂鬱和焦慮的情緒,我們都知道食物(垃圾食物或均衡飲食)與健康和壽命息息相關。
但是,根據美國文學家T.S.艾略特(T. S. Eliot)的預言:「想法與現實間……橫亙著一道陰影。」
所以,我們該怎麼從「知道」自己該怎麼做,進步到「付諸行動」呢?我們要如何努力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心理學家提出了以下六種策略:
1 許下新年新希望。
蓋瑞.萊瑟姆(Gary Latham)與埃德溫.洛克(Edwin Locke)等人發現,目標越具挑戰性越會促使人們去達成。明確、可衡量且貼近現實的目標(例如:在月底前完成商業計畫)可以引導注意力、敦促我們努力、刺激我們堅持到底,並且激發創意。
2 讓親朋好友知道你的目標。
公布自己的目標就越有可能堅持到底,所以請趕快在社群媒體上發表你的目標。
3 擬訂計畫、實踐計畫。
制定一套行動策略,詳述你會在何時、何地、用什麼方法為自己的目標奮鬥。研究顯示,能針對目標擬定詳細計畫的人投入度越高,在預定時間內達成目標的機率也更高。通往目標的道路有起有伏,保持動力的最佳方式就是「把注意力放在能立刻達成的小目標上」。與其遙望終極目標,不如專心把手上的工作完成;與其擔心期末成績,不如把當下要讀的書讀完;與其幻想自己成為馬拉松選手,不如按部就班,達成今天的慢跑目標。
4 觀察並記錄自己的進步。
你可以使用運動成果監測工具(例如:Fitbit*),如果能將數據公開更好,這樣可以讓社群媒體上的好友為你加油打氣;
5 打造有利環境。
若你的目標是健康飲食,就不要在家中囤積垃圾食物,並改用較小的碗盤;若你的目標是完成報告,就到附近的圖書館。除此之外,睡覺前記得把手機藏得越遠越好,還要慎選朋友。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等人發現,這種「情境式自我控制策略」能避免人因一時衝動而破戒。
6 將困難的行為轉化成非做不可的習慣。
在特定環境中重複某種行為即可養成習慣,例如:每天都以舒適的姿勢入睡、走同樣的路線到公司、吃同一個品牌的穀物當早餐。等到行為與環境產生連結,下次你再進入相同的環境時,自然就會觸發習慣性的反應。研究顯示,人在意志力耗盡時便會主動重拾習慣 (無論習慣是好是壞),所以,如果你想增強自控能力並讓夢想成真,關鍵就在於「養成對自己有益的習慣」。斯多葛學派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曾說:「不要放過所有能被培養成習慣的行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專欄作家珍.寇斯通(Jane Coaston)靠著每天記錄飲食與運動來管理體重,她說:「我不會去想著每天都要走滿一萬步,反正走就是了。」
(相關報導:
拖延心理學》常遲到、事情總是最後一刻才完成…心理師揭形成拖延症5大關鍵原因
|
更多文章
)
習慣的特殊效用
讓我們來聊聊習慣吧。養成好的習慣要花多長的時間呢?由菲力帕.拉里(Phillippa Lally)帶領的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為此做了一項研究:他們請九十六名大學生選擇一些有益健康的行為(例如:午餐吃水果或晚飯前慢跑),並堅持從事這些行為八十四天。此外,他們還請學生記錄自己是否會自動自發地從事這些行為 (所謂的「自動自發」,即不加思索地去從事這些行為,不做就感到渾身不對勁)。
你猜他們花了多少時間將這些行為培養成習慣?答案是平均六十六天。
習慣雖然毋須用腦,但也有特殊的效用。我的妻子雖然總是抱怨我「是個無聊的人,生活一成不變」,但她很愛我。我每天都在差不多的時間就寢、差不多的時間起床,起床後會穿上我的卡其褲,並在特定的日子到同一間咖啡廳買咖啡,我從沒換過腳踏車,而且都利用平日下雨的時間運動。這種乏味的生活也有好處,那就是我愛了同一個女人半個世紀、和同一位教科書編輯合作了三十四年、在同一所學校教導心理學五十五年。
習慣帶來的好處遠不只如此,我的同事兼好友羅伊. 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茱莉亞.雅克斯萊(Julia Exline)、內森.迪沃爾 (Nathan DeWall)等人記錄到一個現象,即在自制的狀態下做出決定就好比運動某條肌肉,會在用力(此現象名為自我損耗〔ego-depletion〕)後變得虛弱,但可透過休息復原。雖然自我耗損的相關實驗仍無法產出一致的結果,但運用意志力似乎會暫時耗損人的精神能量,使我們無法在自制的狀態下執行其他任務。
前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也明白這個道理,他向《浮華世界》(Vanity Fair)的專欄作家麥可.劉易斯(Michael Lewis)解釋道:「我之所以只穿灰色或藍色的西裝,是因為不想決定太多事情,我不想浪費精力決定自己吃什麼或穿什麼,因為有更重要的決策在等著我。」此外,歐巴馬還說:「研究顯示,決定小事會讓決定大事的能力下降。人必須注意自身決策能量的多寡,所以你要盡可能將生活常規化,而不是讓瑣事轉移你的焦點。」
這個社會總是在歌頌「用心」(mindfulness),但我們也可以讚美一下「不用心」(mindlessness)。不用心、不用腦的慣性生活可以讓心智有喘息的空間,讓它去從事更重要的工作。哲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斯.懷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曾說:「當人們不用花心思就能完成的工作越來越多時,文明自然就會進步。」
*譯註:美國消費電子產品和健身公司。主要產品包括活動追蹤器、智慧型手錶和無線可穿戴式智慧型產品。
作者介紹|大衛.G.邁爾斯(David G. Myers)
自從獲得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心理學博士學位之後,大衛.邁爾斯就在密西根州的霍普學院工作並教授心理學導論課程。霍普學院的學生邀請他在畢業典禮上發言,並評選他為「最傑出教授」。邁爾斯一共創作了17本書,其中包括心理學系最常用的教科書,全球銷量達數百萬冊等。其中《心理學》(Psychology)是當今最暢銷的普通心理學教材,全球有數千萬學生在用它來學習心理學。《心理學導論》(Exploring Psychology)在《心理學》一書的基礎上適當縮減了篇幅,使其不僅針對心理學專業基礎課教學,同時也能更好地滿足非心理學專業學生和普通讀者的需要。《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是美國700多所大專院校社會心理學教學所採用的教材,自出版以來深受廣大師生和社會心理學愛好者的喜愛,並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邁爾斯在30多種學術期刊上發表過多篇論文,包括《科學》、《美國科學家》、《心理科學》和《美國心理學家》等等。邁爾斯還致力於把心理科學介紹給普通大眾,在40多種雜誌上發表過科普類文章,如《今日教育》、《科學美國人》等。由於邁爾斯在研究和寫作領域的突出貢獻,他曾獲得眾多獎項,包括美國心理學協會(APA) 的「戈登.奧爾波特獎」(Gordon Allport Prize)、腦與行為協會聯合會(FABBS)的「傑出科學家獎」、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學會(SPSP)「傑出服務獎」,以及三個榮譽博士學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