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龍年,聽區桂芝說「龍」和「暴得大名」之後…

圖為美國紐約曼哈頓華埠慶祝農曆新年的舞龍。(AP)

龍年到!這集podcast節目是春節後的開工日–大年初六播出,於是我請來賓–北一女國文老師區桂芝說說有關龍或龍年的古文和詩詞,區老師自謙才疏學淺,指古代寫龍的文章與詩詞不容易發現,生活中跟龍有關的詞彙則很普遍,如「飛龍在天」是易經的卦詞,孔子解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區老師說,意思是指事情往往會水到渠成,我們要順著本性去發展;雲從龍、風從虎,要我們順著時勢,我們也要有認清時勢的能力。「雲從龍」,龍在哪裡?龍的趨向是如何?我們要思考。

接著,區老師又舉例:生活中常說「龍吟虎嘯」、「龍蟠虎踞」,形容字寫得狂草的「龍飛鳳舞」,唐詩中有「但使龍城飛將在」…,龍出現在我們的文化詞語是如此頻繁與豐富,八零、九零年代的台灣人還自許為龍的傳人,「龍是多麼重要的文化象徵,雖然沒有特別的文章寫龍或特別的詩詞歌頌龍,但幾千年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文化裡,成為文化符號或圖騰;大家都想要龍子龍女,所以龍對我們有多重要?我們要不要繼續做龍的傳人?」

區老師感嘆:「文言文是最豐富的文化寶藏,千萬不要輕易失去這樣的文化寶藏。」

傳統文化若帶來名利 如何?

多數人想到文言文,都覺得相距甚遠,區老師強調文言文對於語文表述能力有潛移默化的絕佳效果,我們常擁有它而不自知;只要買本《古文觀止》回家翻翻,挑自己喜歡的文章唸誦幾次,都會從中收穫滿滿的性靈滿足。

她回想小學時唸的〈漁歌子〉(唐代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寫得多白、多清新、多美好!美感的種子播下去…」

以及國中時期的〈陋室銘〉(唐代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全文才八十一個字!文字之淺白優美,同時傳遞了人生淡泊名利就可以得到性靈自由的價值。這自由不待外求,而是心裡對名利沒有訴求時。」

談到名利,區桂芝「爆紅」以後,很多人建議她該去開網課,她的影片在網路上流傳,這些影片都具收益價值云云,她說:「我現在是暴得大名,這雖然不是我所想,如果因此而得到大利我也不拒絕,這可以讓大家知道傳統文化是可以帶來大利的,那是附加價值。雖然不是原來的初衷與本質,本質是希望文化可以擴散下去,但如果突然間名跟利都來了何必拒絕?只是要覺知,不迷失在其中。我就想說我教國文教了三十年,都一把年紀了,如果因為名與利而迷失了,我過去教的豈不是紙上談兵?」 (相關報導: 風評:國民黨的改革是個問題嗎? 更多文章

聲名大噪是「自作自受 別無怨言」

她以一貫的率直、帶著幾分激昂的口吻侃侃而談,使她暴得大名的那場記者會,其實不是她第一次針對108課綱發聲,四年前她就講過,去年也曾和另一位老師受邀發言,那場記者會其實是第三次了。那時她心想,既然說了這麼多年好像都沒什麼效果,這次想講得更完整,於是特別在前一晚十二點開始寫稿寫到兩點多,總共一千八百多字,將這幾年自己對國文學科的感受,有條理地列出,並舉具體實例印證。「寫著寫著,心跳不禁加速,感受到一股激憤的情感,越想越覺得學生真可憐、自己越可惡!這麼多年來我被教改牽著鼻子走、被它綁架,我居然都沒有大力抵抗它...,我寫稿時心情是非常激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