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吃完飯,通常很快就會去洗碗、回頭去工作或繼續做想做的事。然而,當我們吃飽以後,身體器官才剛剛要開始工作—在我們吃完最後一口食物以後,它們平均會繼續工作四個小時。這段忙碌的時間就是我們說的「進食後」或餐後狀態。
餐後狀態會發生什麼事?
餐後狀態是我們一天中發生荷爾蒙和炎症變化最劇烈的時刻。為了消化、分類和儲存我們剛吃下肚的食物中的分子,血液會湧入消化系統,荷爾蒙也會像潮水一樣拚命分泌。有些系統會暫停運作(包括免疫系統),其他系統則會被激發(例如脂肪儲存)。胰島素濃度、氧化壓力和炎症會增加。飯後血糖或果糖飆升得越高,身體就越需要應對餐後狀態,因為它需要控制更多的自由基、糖化作用以及釋放的胰島素。
有餐後狀態是正常的,但人體也得耗費時間去處理它。
處理一頓飯吃下的食物或多或少需要耗點精力,至於耗費多少,取決於我們剛剛攝取的葡萄糖和果糖的量。一天有24小時,我們通常大約有20 個小時處於餐後狀態,因為我們平均每天吃三餐,外加兩頓零嘴。過去的生活不是這樣的:一直到1980 年代以前,人們只吃兩餐,中間並不常吃零食,所以只有8 到12 個小時處於餐後狀態。零食是1990 年代的發明,跟低腰牛仔褲一樣(要穿這種褲子之前,請三思而後行)。
當我們的身體不處於餐後狀態時,事情就好辦多了。這時器官就會負責清理任務,用新細胞替換受損細胞,同時清理體內的系統。例如,只要我們幾個小時沒有吃東西,小腸就會發出咕嚕聲,表示清空的消化道正在清潔內壁。當我們不處於餐後狀態時,胰島素濃度就會下降,身體就可以重新燃燒脂肪,而不是儲存脂肪。
你可能聽人說過,史前時代的人可以長時間不進食。
這是因為我們可以輕易在使用葡萄糖作為燃料(來自最後一餐)和使用脂肪作為燃料(來自脂肪儲存)這兩種模式之間切換。正如先前所講,這種轉換能力稱為代謝靈活度。它是新陳代謝是否健康的主要衡量標準。
要增加新陳代謝靈活度,用餐時請吃得更多,讓你更有飽腹感,這樣就不需要每隔一到兩個小時就得吃一次零食。
這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樣,因為我們通常認為,要「少量多餐,一天吃六頓」,這樣比吃兩頓或三頓大餐更好。然而,研究結果證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針對這點,捷克共和國的科學家在2014 年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進行了測試。他們決定每天的卡路里配額,讓其中一組受測者在兩頓大餐中攝取這些卡路里,而另一組則分成六頓,少量多餐,分批攝取相同的熱量。只吃兩餐的小組不僅減掉了更多體重(三個月內減掉了3.6 公斤,另一組只減掉2.3 公斤),而且他們整體健康狀況的關鍵指標也有所改善:空腹血糖降低、肝臟脂肪減少、胰島素抗性降低、胰臟細胞變得更健康。攝取相同的卡路里,效果卻有所不同。(我又要講我最喜歡的格言:卡路里不是一切。)
另一種改善新陳代謝的方法是所謂的間歇性斷食,你可以一次禁食6、9、12 或16 小時,或者每週有幾天減少攝取卡路里。
為什麼說寧可吃飯後甜點?
當我們不吃零食時,身體系統會有更長的時間不處於餐後狀態。這樣一來,身體就有時間去進行上面提到的清理工作。餐後吃甜點,可以減緩相應的血糖飆升,因為(在此感謝訣竅一)吃完其他食物之後最後再吃糖和澱粉(不要先吃糖和澱粉,或者單吃零食而攝取糖和澱粉),就能讓它們更慢從水槽移動到管道。
因此,無論你想吃一片水果、一碗果昔、一顆太妃糖或一塊餅乾,請在飯後吃。


作者介紹|潔西.伊喬斯佩
潔西是生物化學研究者,長久以來致力於將尖端科學轉化為簡單的訣竅,藉此幫助人們追求身心健康。她擁有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數學學士學位和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 University)的生物化學碩士學位。她曾在矽谷一家基因分析初創公司任職,從中發覺要追求健康,飲食習慣是勝過基因的,血糖在我們生活的各種層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書中分享了她在這個領域的驚人發現,從食物飢渴到生育問題,並且還提供根據科學研究、全新易上手的訣竅,讓我們在吃喜歡的東西時,也能讓血糖曲線維持平穩。
她創立了廣受歡迎的「血糖女神」社群,教導數百萬人健康的飲食習慣。她的網站:www.instagram.com/glucosegoddess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高寶出版《90%的病,控糖就會好:挑對食物、吃對順序、控制份量,就能逆轉體質的血糖平衡法》。(原標題:訣竅六 寧可吃飯後甜點,也不要吃甜零食) (相關報導: 不是奇異果櫻桃!專家揭1水果「鐵質是蘋果8倍」,還能降膽固醇、減少癌症發生率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艾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