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成績」好不等於數學好? STEM 將打破台灣家長的迷思, 打破教育框架!

很多人都曾經想過我們為什麼要學數學?數學又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圖/freepik)

12年國教新課綱將在108年上路,其中最讓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就是在各個領域中,都加入「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STEM是整合科學(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這四個單字。近幾年,這種源自於美國的跨領域教育在全球教育界形成一股潮流,包括香港、中國、新加坡等亞洲地區,也都開始針對STEM進行師資安排及相關課程規劃。目的就是希望提升學生對這些學科的興趣,並鼓勵他們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透過觀察、思考來解決問題。

從科目學習到跨科整合,增加人才競爭力

其實 STEM 最一開始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美國未來科學、科技人才的短缺。雖然對老師教學或學生學習來說,分科教學更方便,但是沒辦法了解學科與學科之間的關聯,思考的廣度也被限制。

動手做(Do It Yourself)就被認為是培養整合能力的方法之一,STEM 在課程上可以針對當下的科學發展去設計內容,而且 STEM 要強調的不只 DIY ,而是把知識理論跟實際操作的過程融合在一起,與同儕間的討論互動也能獲得團隊合作的機會,彼此激盪出更多創造力。

比起單個科目或過去提倡的 MTS(Math、Technology、Science),STEM 的整合教育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越早開始越能帶來正面影響,如果從國小就開始接受 STEM 教育,以後選擇科技、工程的機會也越大,對於增加未來相關科學人才的競爭力有很大的幫助。

實作整合式STEM 教育可以提供中小學. 學生更有意義化的學習,且可以提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圖/freepik)
實作整合式 STEM 教育可以提供中小學. 學生更有意義化的學習,且可以提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圖/freepik)

為什麼要學數學?只是為了應付考試?

其實台灣學生數學成績很好,在 2015 年國際學生能力評量測驗(PISA)中,台灣的數學、科學都是全球排名第 4,甚至優於美國(數學40名、科學25名)。但是,台灣普遍還是認為學數學是為了應付考試,而且太過重視「知識」,卻忽略「應用」,難怪很多學生對數學充滿畏懼與反感,甚至會說「我們為什麼要學數學?買菜又用不到三角函數!」

我們應該試著把問題改成:數學為我們做了什麼?

從早上幾點起床、刷牙洗臉需要多少時間、快遲到了該走哪條路線到學校最近...,這些生活中的小問題都是數學的應用。買東西更是一大學問,買家要根據成本決定售價,賣家也要懂得精打細算,把使用時間、維修費用都納入考量,才能找到CP值最高的產品。只要能將生活融入了數學、將數學融入了生活,數學的應用其實是非常廣的。

台大數學系及教育學程退休教授史英教授曾經說過:「數學就是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一種思考和觀察世界的好方法。」

除了生活上的運用,對孩子來說,數學從推導、計算、求解或證明的過程,不僅能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練習如何讓做事的流程更順暢,尤其是大多數學生最不喜歡的計算題,即使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卻能根據不同的數學程度、思考邏輯和理解能力找出解決的方法,甚至能舉一反三,把計算模式套用到不同情境。 (相關報導: 新加坡學生數學和科學表現 全球排名居冠 更多文章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數學不好,粗心、學習效果不佳,其實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思考方式。(圖/freepik)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數學不好,粗心、學習效果不佳,其實是因為沒有找到正確的思考方式。(圖/freepik)

學數學的3大痛點

孩子有了學習數學的正確態度後,大多數家長還是會面臨到比較實際的狀況,tutorJr將20年來,超過5億使用者的資料,透過PwC資誠聯合會計事務所的數據資料庫分析後指出,台灣學生在學數學時最常遇到的3大痛點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