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展望2024中國經濟:如何喪失信心?又如何重建?

2023年的倒數時刻,北京的跨年表演者正在加緊排練。(美聯社)

去年此時,中國放棄嚴格的新冠「清零」措施,疫情期間遭受重創的經濟,走出了病房,但過去一年,預期之中的快速反彈沒有出現,而是在一場「長新冠」(Long Covid)中緩慢復蘇。

雖然電影院票房創下新高,中國各地「五一」和「十一」假期旅遊景點人頭攢動,但在2023年的更多時間,物價(CPI)、消費、服務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都不盡如人意,這些經濟數據都在描述一個事實——老百姓沒有信心。

舟山港
 

「沒信心」成為過去一年的高頻詞,也匯聚了中國經濟困難的所有徵結。在剛剛舉行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用一些中國官方語境中不常出現的詞語來印證這一點:「有效需求不足」、「社會預期偏弱」、「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等等。

上一次,「信心」兩個詞在中國成為焦點,是在2008年,當時金融海嘯來襲,中國沿海出現外貿工廠的「倒閉潮」,時任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美國紐約的一次演講中稱,「在經濟困難面前,信心比黃金和貨幣更重要」。有趣的是,中國隨後出台規模龐大的「四萬億」計劃,快速拉動經濟,最後提振信心的,恰恰是「黃金與貨幣」。

這一次,中國面臨的情況更複雜,內外部問題交織,如何真正重建人們的信心,將經濟推回正常的軌道,藥方變得不那麼清晰和直接。「疫情讓很多人都變成了醫生,在經濟領域很多人也成了醫生,說我們需要這樣或那樣的治療。」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在近期香港一場活動上表示,「而作為宏觀經濟學家,我會說首先要穩定病人,然後再考慮其他事情。」

信心喪失?

一名戴著口罩的女士走過北京中央商務區(2023年12月20日)。
過去一年低迷的民間投資,使不少經濟學家開始擔心「借款人的消失」是否會重覆當年日本經濟停滯的老路。(圖為一名戴著口罩的女士走過北京中央商務區)。

對於59歲的郭天然(化名)來說,信心的崩塌是一瞬間的事情。

疫情期間,郭天然在她生活的河南省買下一套房子,126平方公尺,再加一個7萬元的車位,一共花了82萬元人民幣。「買的時候,家裏人還建議我買個大企業的,所以就選了恆大,風險小,而且物業服務好,結果沒想到簽約不到半年,就『爆雷』了。」

原本是給兒子買的婚房,「爆雷」之後,郭天然還是不得不每月還貸款5923元,「我家那口子每月有固定工資,我偶爾打工,不穩定,現在每月能自己支配的也就一兩千塊錢。」郭天然說,甚至這些錢都不敢都花了,兒子畢業沒找到合適工作,去杭州的公司裏實習,還需要家裏補貼。

郭天然並不是極端案例,在中國,僅恆大一家企業,留下的「爛尾樓」達到162萬套,涉及600萬業主。

工地
中國正處於歷史上最嚴重的房地產衰退期。

「疫情之後,所有人都期待中國經濟強勁反彈,然而一件事情破壞了這一復蘇趨勢。」汪濤表示,中國正處於歷史上最嚴重的房地產衰退期,目前房屋開工率僅為2020年的35%,相比2021年的房屋銷售量下降了40%以上。這一非常嚴重的房地產衰退期立即產生兩個溢出效應: (相關報導: 近百年前遭殖民政府沒收的數百封情書,為何揭露了西班牙女性與摩洛哥男性的「禁忌戀情」 更多文章

其一是地方政府財政。中國地方政府很大程度上依賴土地出讓金,以及依靠土地和房產作為抵押來舉債的平台公司。每當中國低迷時,就需要更多債務來刺激經濟,而現在隨著房地產衰退,再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以往的渠道被堵塞了,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害怕公開違約,不得不削減開支,甚至推遲或削減公務員工資。他們所做的不是支持經濟,而是財政緊縮,對經濟毫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