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一個清單,上面列出了所有你想改變的、你想擁有的、你希望能創造出來的事情。當一個人開始對「放下」與「情緒釋放」好奇並且關注時,可能是因為你遭遇了下列的三種狀況:
1. 你嘗試了種種的方法,花了很多精力、時間與金錢,但是任何改變都沒有發生。
2. 你嘗試了種種的方法,花了很多精力、時間與金錢,有些事情的狀況變好了,但是效果並沒有長久持續,又或者是只要有一個項目變好了,就會有另一個項目開始變得更糟糕了。
3. 可能你真的得到了某些成果,但卻驚覺這跟你原本所期待的不一樣,它並沒有改變你的人生,你並沒有因為得到成果而變得更快樂。
真正的快樂,是在你的健康、關係、金錢等等各方面都是圓融和諧的狀態;而當你到達解脫點後,你會發現到,你的快樂喜悅,跟這些外在的因素一點關係都沒有。
世人想達到這種喜悅,在我接觸到的許多案例中,觀察到人們往往會採取兩種方法:
1. 透過不斷改變與進步的方法,按部就班來──漸悟。
2. 得到真理,在剎那之間覺醒,解脫自在──頓悟。
當你選擇透過不斷改變與進步的方法時,你會想藉由建立許多的目標、主觀意識,以達到某種效果的方法,企圖改變你看似殘缺不堪的人生,然後期待這些都完成後,人生會有所轉變。
如果要透過這樣的方法,你的人生就會被許多的技巧、方法、步驟、流程、課程等等所主宰,你必須不斷練習某些技巧,並且熟能生巧後,才有可能得到你想要的。而在歷史上,這些方法與技巧就像一個永不停止的生產線一樣,不斷的被製造出來,在這世界上流傳著,也廣被人們所使用著。
人們總是夢想著,只要我學會了某一個神奇的技巧,那麼奇蹟就會發生,我的人生就會從此改變。像是觀想、正面思考、正向確認句、改變信念等等。其中又以吸引力法則最廣為人知。但你是否想過,如果它運作的方式跟你所認知的完全不一樣的話呢?
當我們接觸到一個神奇的新技巧,我們都會滿懷期待並且開始深信不疑的使用,盼望能夠心想事成,但是最後你會發現,現實終歸是現實。無法心想事成,這會帶給你莫大的痛苦。
當使用「不斷改變與進步」的方法時,你通常也會遇到兩大問題:
1. 技巧無法維持可靠的有效性。沒有一個技巧能永久有效,從來都沒有,以後也不會!我自己走過這條路,我很清楚,也很誠實地這麼告訴大家。
2. 你想要改善的清單沒完沒了!從來沒有結束過,以後也不會!只要你活著一天,人生總是會出現你覺得不夠好且需要改變的人事物。
那麼,如果你想要改變的清單永遠生生不息,而你所學習到的技巧都無法可靠有效幫助你改變,那會產生什麼結果呢?
你會感覺到非常疲憊、不開心,而且非常挫敗,覺得自己不夠好,也會對這些技巧以及傳授你這些技巧的老師賦予負面的情緒與想法。
奧修曾說:「你頭腦裡的負面想法必須被釋放,而不是以正面想法去壓抑。」學習並熟練情緒上的釋放,在反覆放下的過程中,最後你會連想要放下的念頭都沒有了,那時自然就會來到覺醒的解脫點。
接下來,我會簡單地透過身心靈成長三階段的說明,來讓大家更了解這場靈性之旅是怎麼開始,以及如何來到覺醒與解脫之層次與過程。
身心靈成長的三個階段
在身心靈的轉化與成長的旅途中,我們可以把這過程略分為三個階段。
而這三個階段可以用一段禪宗的語言來說明:「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還是山。」
第一階段:見山是山
我想每一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疑問:「人到底是怎麼來的?」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暫且先把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的進化論放一邊吧!佛教說人類是光音天的天人來到地球,因為吃了地球的水果而有了肉身。基督教說人類是上帝創造出來的,因為偷吃了禁果而被趕出伊甸園。而許多新時代的學說也都宣訴著,我們是無限存有的靈體,透過肉身來體驗有形的存在。
不管是哪一個宗教或派別,我們都可以這麼結論:原本的我們,是擁有無窮的能力、知識、智慧、力量,充滿無窮喜悅與無條件之愛的富足個體。我們到這個人世間,是為了進行一個遊戲,演一場戲。這樣的說法,想必大家並不陌生。
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相較,人類出生後,是一個沒用且無助的嬰兒,需要成人花費很多心力照顧才能安然成長。
還是小嬰兒的時候,你對於「我」的概念並不是很清楚。你的姓名,來自於父母給與你的標籤。如果你的名字是「安琪」,那麼小時候父母跟你說話的時候,一定會說:
大約在三歲到四歲之前,你都會認定自己就是「安琪」這個名字。但那之後,「我」的概念慢慢出現了,就會開始變成:
再加上父母老師不斷的告訴你這個不可以,那個不行……在種種的限制下,你的個性與人格就漸漸成形了。
你認知到自己不再像嬰兒一樣,想要什麼父母就會給什麼。屬於「我」的東西,越來越少,越來越難得到,越來越難維持;卻也因為如此,之後的人生,你將會用生命捍衛所有被冠上「我」之名的所有一切!
這一切限制性的信念系統,大約在六歲的兒童就會完全定型了。這個「我」在許多身心靈的書籍裡面,通稱為「小我」。小我的限制會伴隨著年齡成長而增加,這時面臨到的困惑與挫折往往壓得你喘不過氣,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已經「壞掉」了?但其實你知道嗎?天底下沒有壞掉的人,只有透過錯誤與破碎的心智運作的人而已。也因為你是完美的,你沒有壞掉,才會這麼如實地出現如此你認為錯誤的結果。而這就是第一階段的主題──小我的形成,限制自我。
第二階段:見山不是山
大部分的人可能終其一生都在第一階段中進行著。被限制、接受限制、在限制中尋求解脫。然而在第一階段的本質下,你經常在很努力做了些什麼之後,才發現一直在鬼打牆,什麼都沒有改變,一切的一切,都只會更加的讓人無力與痛苦。那麼為什麼要安排這樣的痛苦呢?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人的一生有兩個主要時期;人生上半場(兒童到青年期),以及人生下半場(中年期)。最有意義的轉化就發生在中年階段,這也是「自性」追尋的開端。
是的,第一階段的限制性所帶來的痛苦,其目的就是為了引導你轉化。
當然,並不是每個人經歷痛苦後,都能順利的進到轉化的階段。少數人因為經歷痛苦後,開始對身心靈成長產生了興趣,透過了轉化的過程,了解到第一階段其限制性本質存在的必要。他們發現到,原來山不是山,第一階段學習到的東西無法解決你所有的問題。(請注意,第一階段的方法並不是錯誤的,因為這些方法的確是適用於生活在第一階段的人們,來巧妙達到限制的目的。)
進到第二階段的人,可以說是初步的接觸到了真理的奧妙,了解到第一階段限制性存在的事物都不是真實的,也慢慢地可以開始隨心所欲的進行所謂的創造。
我們可以發現,往往無法放下、創造出心想事成的自己,是因為我們受到了一些信念的限制,並且伴隨了相當的負面情緒。然而,情緒來自於想法與念頭;人往往會因為自己主觀的判斷,而為周遭的人事物貼上標籤,進而產生了許多的批判和負面情緒。
我想在此邀請大家重新思考,並且質疑一下平常所相信的事情,像是「我需要變得更瘦,才會有人愛」、「我要有錢,才能過更著富足的人生」等等,這些條件是完全成立的嗎?
其實,如果我們真正去觀察、了解身邊的人,會發現人無論環肥燕瘦,都有幸福美滿的,再怎麼貌似天仙,也有情路受挫的,其實幸福跟外型並沒有百分之百的絕對關連。
另外,到底「豐盛」(abundance)的定義是什麼?有些人非常會賺錢,卻連好好和家人吃頓晚飯的機會都沒有,這樣的有錢生活,是你要的嗎?算是豐盛嗎?還是,你只是被一廂情願的想法與事物的表象所矇騙?
建議大家,容許自己把心打開,接納這些表象未必是真實的可能性,對於負面情緒的釋放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第三階段:見山還是山
不一定每一個人都需要經過第二階段才能來到第三階段。德國科學家李契騰柏格(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說:「最有助於達到心靈平安的方法,莫過於不要有意見。」
不評斷,不要有意見,就開始進到第三階段了。這乍聽之下很簡單,但其實一點都不容易。一旦進到第三階段就是觀察、臣服、覺醒、開悟、解脫、自在了。你心智機器編造故事的功能將會完全停止,你將不再給自己製造任何苦難。你會完完全全與神性、佛性或宇宙意識合一,完全活在當下。第三階段的主題,就是自在、如是。
作者介紹|王永憲(佑驊)
在自然醫學之路上,發現「情緒」才是萬病之源,進而一頭哉入身心靈的全人療癒領域,醉心於身心靈成長研究與教學。最後,成功將所學專業與身心靈整合,讓「心病還需心藥醫」不僅是一個論點,更能落實在生活中徹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