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台灣,還是中國?學者透過友邦聖露西亞的視角,剖析兩岸外交競爭現實

2017年11月10日,時任聖露西亞總理查士納(Allen Chastanet)伉儷應邀率團來台進行國是訪問,總統蔡英文上午在總統府前廣場主持軍禮歡迎。(總統府提供)

加勒比海島國聖露西亞是台灣僅存的13個邦交國之一。在這個擁有陽光沙灘、青山和香料蘭姆酒的度假勝地,你可以常常看到中華民國國旗。過去幾十年,聖露西亞一直處於北京、台北之間的外交角力中心。1984年5月,聖露西亞與台灣建立邦交。然而隨著聖露西亞政黨輪替,該國於1997年6月轉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直到2007年4月才與台灣恢復邦交。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17日刊登了由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Asia Society Center on U.S.-China Relations)副主任史凱迪(Jeffrey Sequeira)和高級專員倪泰麗(Taili Ni)所撰寫的分析文章,詳述中國和台灣在聖露西亞爭奪外交影響力的情況,以及台灣在應對地緣政治挑戰方面所付出的努力。

長期以來,台灣積極透過各項計畫,包括提供免費Wi-Fi、農業發展和技術援助等,以贏得聖露西亞民眾的支持。受訪當地居民大多對台灣的長期教育和培訓計畫表示肯定。不過北京亦曾在聖露西亞實施大規模的基礎建設計畫,並吸引大量中國投資移民在當地活動,這增加了台灣失去盟友的風險。該文指出,在選擇台灣還是中國方面,許多聖露西亞人感到矛盾且複雜。

到處可見的國旗!台灣在聖露西亞的外交努力

在我國駐聖露西亞大使館,外交人員深知我國在當地的存在隨時可能消失。

我駐露國技術團團長李宜龍向《外交政策》指出,多明尼加在2018年宣布與台灣斷交時,他剛好在駐多明尼加大使館工作,台灣外交人員僅有30天的時間撤離。在售出大使館家具以及原本放有總統蔡英文肖像的相框後,李宜龍成為最後一位離開的人。因為已經沒有碎紙機,他只能親手將總統的肖像拆下並撕成碎片,「我撕它的時候,一邊對著蔡總統說『對不起,對不起』。」

美國與台灣首度共組商務代表團,考察我國友邦聖露西亞投資環境(翻攝推特)
美國與台灣首度共組商務代表團,考察我國友邦聖露西亞投資環境(翻攝推特)

民進黨2016年執政以來,北京積極通過經濟承諾和「一帶一路」倡議誘使友邦轉向,至今已有9個國家改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最近一次外交轉向發生在今年3月,宏都拉斯改與中國建交,而北京承諾資助該國興建水壩、鐵路和港口項目。

為了鞏固邦交,台灣積極向聖露西亞人民宣傳其援助項目。我駐露國大使陳家彥經常在公共活動和當地媒體中露面,國旗出現在宣傳台灣為島上提供的免費Wi-Fi標牌上,出現在台灣資助建設的包裝工廠出品的水果箱上,出現在台灣建造的農場、運動場、道路、行政建築、養殖中心,甚至是垃圾箱的廣告牌上。

談及台灣提供的眾多援助項目和資助機會時,露國商務部雇員尤金(Cindy Eugene)表示:「或許我們應該叫『聖台灣露西亞(St. Taiwan Lucia)』。」尤金在2018年至2020年間獲得台灣獎學金,在台灣求學後回到聖露西亞工作。

外交部拉美及加勒比海司副司長陳淑容表示:「我們很努力。我們與盟友建立了長期穩固的關係,而這種關係更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聯繫,而非像中國那種以商業利益為主的形式。」 (相關報導: 加勒比海地區成習近平新目標!《美洲季刊》解析中國在拉丁美洲意圖 更多文章

西印度群島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講師斯普林格(Denys Springer)被當地人稱為「台灣先生」(Mr. Taiwan),也體現了這種台露友好關係。斯普林格在倫敦留學時結識了一些台灣人,開始對台灣產生興趣,隨後多次造訪台灣,並在中研院任職。現在,他學成歸國後經常公開力挺台灣。他說:「就連台灣大使都說,從未遇到比我更親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