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已經不再有『紅線』了。」一名30多歲的人文學科教授說道。
「如果他們想對付你,一切都可以成為藉口。」這名出於後果考慮而要求匿名的教授說道。

他說,他的噩夢是被北京支持的媒體點名攻擊,這可能會讓他丟掉工作,甚至失去自由。
這種恐懼席捲了香港的大學和學術界,它們曾一度吸引著頂尖人才。這座城市距離中國大陸很近,但以往又足夠遠,在學術自由之下可以容納先進的教室、世界一流的圖書館和檔案館,即便是中國相關的研究。
但一些學者和學生告訴BBC,情況已今非昔比。他們中的許多人出於擔憂而選擇匿名。
在2021/22學年,超過360名學者離開了香港八所公立大學。根據官方數據,流失率達到7.4%,是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到中國統治以來的最高水準。自2019年以來,外國學生入學人數下降了13%。
「曾經存在的自由氛圍已經一去不復返,人們憂心忡忡。」香港都會大學政治學學者史蒂芬·奧特曼(Stephan Ortmann)說。他稱,許多同事已經離開,留下來的人也很警惕——他聽說有些老師從課程中刪除了所有與香港和中國相關的材料。
學者們表示,「自我審查」始於2020年香港《國安法》生效之後。這部範圍寬泛的法律針對任何被視為是分裂主義或顛覆行為,使當局能夠針對活動人士和普通公民採取行動。

北京表示,在2019年大規模反政府抗議活動之後,北京推動通過的這項法律使香港「由亂到治」。但它也改變了這座曾充滿活力的城市。過去,幾乎每個周末香港都會有大大小小的抗議活動,但現在公開表達異議已變得難以想象。
公共圖書館裏宣揚當局所稱的「不良意識形態」的書籍已被清理,各種電影也以國家安全名義而受到審查。
親民主活動人士被禁止參加上周末舉行的僅限「愛國者」參選的區議會選舉。最知名的一些民主人士——其中一些人亦是學者——不是身陷囹圄就是流亡海外。
「感覺很不一樣」
在香港中文大學位於山坡上的龐大校園入口處,七名安保人員守衛著一個崗亭,進出的教師、學生和訪客必須表明自己的身份。
這項安檢措施於2021年推出。就在那一年,兩家有影響力的民主派媒體《蘋果日報》和《立場新聞》,以及數十個人權組織和工會被關閉。
「感覺很不一樣。」當天前往中大校園的一名校友說道。
2019年的中大曾是一個戰場。身穿的黑衣抗議者和防暴警察互擲汽油彈、磚頭、催淚瓦斯和橡皮子彈。現在,這裏已沒有任何異議的痕跡。
曾貼滿支持民主的海報和字句的民主牆現在已空空如也,並設置了圍欄。
為紀念1989年北京天安門廣場鎮壓中遇難的數千人而建立的民主女神像已不復存在。它於2021年平安夜當天被移走。

「我和朋友們肯定會有一種無力感。」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大學生說。「我選擇學習社會科學,部分原因就是社會運動……我想學到更多,做出更多貢獻。但現在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了。」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中國汽車廠商湧入「亞洲底特律」,展現主宰全球電動車市場雄心 | 更多文章 )
他已開始避開潛在的敏感課程,如有關中國政治和歷史的課程。儘管大學保證保護學生隱私,他還擔心自己寫的研究論文可能會被洩露。他的擔憂並非沒有根據,因為香港現在設有熱線,人們可以舉報他人違反國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