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對社會如何處理與環境的關係有興趣」,曾到亞馬遜地區進行田野調查的法國人類學大師德斯寇拉應邀來台灣,期間也拜訪台灣的原住民族部落,直言台灣原住民族部落和其他現代化村莊無異,但生活方式仍堅持其人類和環境關係的概念,包括精神領域依然存在,「我感到震驚」。
74歲的德斯寇拉(Philippe Descola)應法國在台協會(BFT)與我國中央研究院邀請,來台灣參加17日登場的「思辨之夜」(La Nuit des Idées)活動,並在中研院舉辦座談。德斯寇拉師承法國人類學、民族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且創立「四大存有論」學說。
德斯寇拉訪台期間接受《風傳媒》專訪,被問及台灣原住民族和亞馬遜(Amazon)原住民族之間的差異時,他回道,地球上各地民族因經濟背景、政治體制而有所不同,且亞馬遜地區在11個國家境內,該區域的原住民族和台灣原住民族截然不同。

德斯寇拉到訪阿里山的鄒族及東部的阿美族部落,提到當地人住在混凝土建築中,也使用汽車,與台灣其他地方看到的村莊無異,「你不會意識到自己是在部落還是村莊,但當地人維持與環境的關係,也是他們傳統特有的」,包括狩獵及採集植物。
德斯寇拉表示,當參觀祖靈屋或首領之家時,其建造方式和牆上的鑲嵌物,都和博物館中所展示的一模一樣,「我對此感到震驚」,這部分保有延續性,相當引人注目。他直言,儘管台灣的原住民族住處和部落制度具一定現代化程度,生活方式仍依循其人類和環境關係的傳統概念。
台灣、亞馬遜原住民族大不同
德斯寇拉1976至1979年間到亞馬遜地區的阿秋瓦族(Achuar)部落做田野調查,之後每隔4、5年會回去,上次再到當地約是3年前。對他而言,阿秋瓦族已像是親友,持續回去不只是為了研究。他告訴《風傳媒》,當初想研究較不受外部影響的社會,因而到阿秋瓦族部落進行田野調查。

阿秋瓦族主要分布在南美國家厄瓜多和秘魯。德斯寇拉稱,該族約於1970年代初期首度與外界和平接觸,因此是適合進行研究的好地方,而最迷人之處則是阿秋瓦族對自治及獨立的堅持,每戶人家近乎政治獨立,這樣的無政府體制顯然運作良好,且已運行很長一段時間,「這樣的自治現在相當罕見」。
德斯寇拉說,初次到阿秋瓦族部落時,沒有遇到肢體挑戰,反而是理智上的挑戰,「他們生活的世界,不論實體或精神層面,都和我的理智世界完全不同,這也是我想發掘的部分」。他坦言,雖然每天都是新體驗,但所處環境沒有資料可供參考,實際上也是會感到不安。
「與其說他們抗拒現代技術,不如說他們無法觸及現在技術」,德斯寇拉稱,當現在技術能讓任務變得容易且快速,阿秋瓦族會毫不猶豫地使用,並以掛在小船尾端的舷外引擎和電鋸為例,這些器具能加快逆流航行及砍樹作業,並把省下的時間用於享受休閒娛樂。 (相關報導: 氣候對話》太平洋島國籲國際合作至關重要 紐西蘭政策納入原住民族利益值得台灣借鏡 | 更多文章 )
談到阿瓦秋族生活模式對保護雨林的影響,德斯寇拉說,「他們利用雨林的方式,就是唯一合理能做的事」,因為雨林本身形同一個封閉系統,所以當雨林遭到砍伐,該環境系統的範圍就會縮小,這不是只在亞馬遜地區,還包括印尼婆羅洲及其他有雨林的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