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從2022年開始以「雄鷙專案」研製雄三空射型反艦飛彈與小批量生產計劃合併進行,當時內容是說這枚飛彈縮小後,它是掛載在IDF機腹中線下面,一架飛機掛一枚。對此,軍事專家、國防部前視察盧德允表示,後來聽到空軍、國防部嫌棄,他認為「有總比沒有好吧!」我國只有空射型的魚叉反艦飛彈,但是雄風三型是超音速的反艦飛彈,如果能夠把它改為空射型,它可以獲得載送飛機,給它一個額外的射程,這個額外可能是300、400公里,那再加上雄三飛彈的超音速性能,被攻擊的軍艦很難加以反制。
盧德允在個人頻道《盧德允視察中》表示,今年最新的發展是空射雄三又再更為縮小,縮小之後,身子骨比較瘦弱的IDF戰機,在它的主翼下面可以掛2枚。然而,這枚飛彈經過縮小後射程到底多少?盧德允指出,長度從原來雄三飛彈的6.1公尺縮減為5.5公尺,彈身直徑從原來46公分縮減到36公分,縮小之後體積是原來的55%,這個數字老實說是小了一點,因為飛彈縮小之後,裡面所有東西都要相應的縮小變成原來的55%。比如說,從頭到尾飛彈的雷達尋標器、導控段、彈頭、燃料箱、燃燒室等,每一樣都要縮小,雷達和導控段縮小,這對研發人員而言是一個不算小的工程,這些複雜的研發工程,以中科院而言,相信他們應該是有辦法。
至於有人提出雄三飛彈如果走一個高空航線的話,那裡空氣比較稀薄、阻力比較小,等到接近敵艦目標時,再降到海面,貼海飛就行,它的射程就可以延伸到400公里。盧德允認為,這當然是一個方法,只不過這樣會讓敵艦及早的察知到有威脅,而讓敵軍及早防備,降低了我們打擊成功的機會,換言之,這方法不是不行,也可以搭配著使用,但效能如何、可不可靠,真正也只有作戰的時候,拿來用的時候才知道。
盧德允提到,原本的雄三飛彈如果從高空飛行的話,它的射程可以從貼海的150公里,延伸到高空飛行的400公里,同樣的道理,空射雄三飛彈如果捨棄貼海飛行,採取高空飛行路徑,當然可以把射程加大很多,合理的估計,如果採取高空飛行路徑的話,那它獲得的增程效益粗略估計可以是300公里,換言之,掛載它的有人戰機IDF,要接近目標300公里才能發射空射雄三飛彈,這個距離不只是稍嫌不夠,應該是相當不夠。
盧德允續指,一枚陸射性或是艦射型的雄三飛彈,造價大約是1億新台幣,用1億新台幣的飛彈來攻擊一艘中共的航空母艦、兩棲突擊艦、飛彈驅逐艦等,都是非常划得來的事情,可以說是一種不對稱的作戰,但是1億元也不是小數目,如果想把中共的軍艦打掉,可以用其他差不多的方式,可是能夠用更低廉的造價、更多的數量,來達成相同的任務,是否值得嘗試一下?
盧德允透露,共軍面對美國海軍稱霸世界已經數十年的航空母艦打擊群,他們並沒有想用遼寧號、山東號、福建號或是未來的航空母艦,來跟美國海軍一較長短,這個可能只有在未來虛構的戰爭電影裡才看到的到。趨勢的發展是,中共早就改弦更張,採用彈道飛彈來打軍艦,用更厲害的高超音速滑翔載具(HGV)來打航空母艦,那才有資格叫航艦殺手、航母殺手,硬是要讓世界超強美國海軍退避三舍,「若還用著舊思想用過去的武器,妄想能夠打贏未來的戰爭,我認為這太辜負納稅人的期待和託付了!」 (相關報導: 美台軍售「第三代陸區系統」4月在美完成驗測 今年第4季首批裝備交運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