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貶不停,中共面臨超關鍵抉擇:是否要學印度「廢鈔」

人民幣貶不停,中共面臨是否廢鈔的關鍵抉擇。(圖/想想提供)

整個八月,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累計已貶值約4%;甚至在8月26日達到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低點。渣打銀行預測,人民幣匯價將持續貶值,年底前可能跌至7.23兌一美元。

對於人民幣的續貶,法新社認為,這是中國刻意貶值來抵銷美中貿易戰中,美國對中國課徵的關稅;據統計顯示,八月中國對美出口及進口分別萎縮16%及22%。但法新社也警告,若中國未能小心控制人民幣走貶速度,可能降低投資人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刺激人民幣資產外逃。

從各界分析不難發現,外界在討論這波人民幣貶值時,多把問題根源指向美中貿易戰,透過人民幣貶值來抵銷出口美國的關稅比率。這種觀點卻是見樹不見林的論點。

人民幣貶值的真正因素:貨幣超發

從長期來看,人民幣貶值最核心的結構性問題是:人民幣超發太過氾濫。據統計,中國政府從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後至今,發行了超過1200兆人民幣(約171兆美金)。

等同每年有100多兆人民幣經由寬鬆貨幣政策,竄進市面上,造成資產價格一飛衝天、通貨膨漲大爆發。自2009至今的10年來,人民幣每年的M2貨幣供給量成長率平均是14.13%,通膨率是6.3%。這表示,若讀者在2009年若擁有100萬元,在經過10年通膨的折騰後,該資產的貨幣購買力如今只剩下可憐的52萬元。人民幣貨幣保值性宛如變了心的女友,再也回不來了。

若把人民幣的貨幣供給和中國經濟成長率進行對比,中國面臨的問題更嚴峻。2008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為9.7%,之後在2009至2011這3年,拜中國國務院投入4兆人民幣的財政政策之賜,中國經濟成長率都還能交出9.4%、10.7%及9.5%的亮麗成績單。

但該3年已是中國經濟垂死掙扎前的「迴光返照」。2012年起至2018年這7年,中國經濟成長率平均急遽衰退到7%,且今年還可能下探6%以下。顯見,人民幣的巨大貨幣供給和中國經濟成長率已形成「剪刀差」:貨幣政策對經濟成長拉抬的邊際效率急遽衰退,且效果成為負值。

人民幣的頹圮還導致另一個中國原本計畫的大戰略遭到嚴峻掣肘: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面臨嚴峻挑戰

若回顧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經濟體系,美元之所以成為國際通貨,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美國強大經濟體所造就的強勢美元。

強勢美元是構成冷戰時期世界權力兩極化的經濟基礎,成為美國連結盟邦的戰略臍帶:盟友藉由弱勢的本國貨幣,以價格低廉的商品出口到美國市場;美國則提供霸權的經濟公共財,維繫盟邦和美國的緊密關係。這正是亞洲四小龍+日本崛起的國際結構因素。(當然,過於強勢的美元也讓美國吃足苦頭,貿易赤字有增無減,其中頭號敵人就是貶值甚多的日圓,成為美國除之而後快的對象)

但至今人民幣還未形成如同美元的強勢地位。此外,人民幣能否備受國際金融市場信任,更是人民幣是否能順利國際化的關鍵。很少一種國際貨幣持續衰匹,卻仍能在國際市場備受青睞。人民幣國際化所遇到的問題就卡在這裡。 (相關報導: 別以為香港亂局搞定,中國就鬆口氣了!人民幣下跌,恐怕是下個危機的颱風眼! 更多文章

這一切問題的問題全源自於人民幣宛如吸毒般地超發。所謂出來混,總是要還的。如今,中國正在償還人民幣濫發、超發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