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宗教迫害、猶太隔離區─淺談歐洲猶太人的啟蒙之旅

208年11月9日,德國柏林的「水晶之夜」80周年紀念。1938年11月9日納粹對德國猶太人展開全面迫害攻擊。(美聯社)

【在西元1179年,由教宗亞歷山大三世(約1105~1181)主持,共有302位主教參與的第三次拉特朗大公會議(The Third Council of the Lateran)中,信奉基督教的歐洲就試圖透過立法來阻止猶太人生活在基督徒之間。但一方面因為中世紀的歐洲城市結構太亂,再來則是受到地形地貌的限制,根本無法完全把猶太人完全地封閉在隔離區裡之內。】

第一座猶太人隔離區在北非出現

而真正稱得上猶太隔離區的是要到西元1280年才在北非穆瓦希德王朝時期(1147~1248)的摩洛哥出現,當時摩洛哥的伊斯蘭教徒稱猶太隔離區為「米拉赫」,所有非伊斯蘭教徒的猶太人被限制生活在一個狹小的區域內與城市的其他部份隔絕。猶太人被禁止擁有武器、不能在法庭作證和騎馬。他們被迫穿著特殊衣服(識別猶太人的黃色徽章起源於巴格達,而非納粹時期的德國),並且不得接近特定街道和建築物,如果路上遇到伊斯蘭教徒,猶太人只能從被伊斯蘭教徒視為不潔的左側通過,同時雙眼必須垂視地面,否則將遭酷刑甚至死刑。伊斯蘭教孩子們會以石塊投擲猶太人,並吐口水羞辱,這已成為當地風俗的一部份。

在中世紀歐洲最早出現「猶太人區」(隔都,ghetto,是由「ghetor」或「ghet」這兩個詞變化而來的,在威尼斯語中這個詞的意思是爐渣)的稱呼則是在1516年的威尼斯王國,那是因為當時猶太聚居區的附近正好有一座鑄鐵廠而得名。之後「ghetto」就成為「猶太人隔離區」的專用名詞(在現代西方語言裡的「ghetto」已經變成貧民區或少數民族的聚集區的專有名詞)。威尼斯的猶太隔離區的出現必須從1492年,西班牙人推翻統治伊比利半島長達700多年的伊斯蘭王國並開始驅逐猶太人談起,當時有不少猶太人輾轉遷移到還分屬於好幾個分裂城邦(王國)的義大利。其中的西西里和薩丁尼亞都在西班牙亞拉岡王國的統治下,而拿波里王國也從1503年開始由西班牙統治,因此延續了西班牙驅逐猶太人的政策。但在十六世紀前半葉的義大利中部與北部,教宗和城邦都很歡迎猶太人,特別是佛羅倫斯的麥第奇家族。而擅長航海貿易的威尼斯共和國,不但需要猶太人龐大的海外網絡,也歡迎擁有先進穆斯林醫學知識的猶太醫生、猶太雜貨小販與眾多的小額放貸者,他們可以彌補一些基督徒無法或不願扮演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威尼斯特有的城市特徵可以做到徹底的隔離,在猶太隔離區的興建規劃過程中,城市規劃者可以很簡單且快速的利用威尼斯特有的沼澤和潟湖地形來打造一個完全隔離的空間。 (相關報導: 風評:好個王美花,斷了ECFA影響不大? 更多文章

位於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Unsplash)
位於柏林的歐洲被害猶太人紀念碑。(Unsplash)

然而雙方這種友好的關係並沒有維持太久,因為反宗教改革的緣故,教宗開始給猶太人施加諸多限制。1533年,教宗儒略三世下令焚燒義大利境內所有的猶太經典──《塔木德》,理由是《塔木德》的內容褻瀆了基督教。1557年7月14日起,教宗保祿四世強迫猶太人晚上不得離開猶太居住區。到了十六世紀末,義大利大部分城市都設有這種猶太隔離區,晚上通常都會被鎖起來。為了說服和要求猶太人能安分的留在隔離區內,統治者給他們的交換條件是允許他們在隔離區內蓋猶太教堂,但經過大流散(自西元135年開始)洗禮的猶太人早就因為居住環境的不同而轉變成為好幾個不同類型族群,最常見的有──阿什肯納茲猶太人(Ashkenazi Jews)與塞法迪猶太人(Sephardi Jews),另外還有較為稀少、長居於地中海東岸(涵括今日的希臘、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以色列與埃及……等地)的黎凡特猶太人(Levant Jews)等,他們有自己的語言、文化,甚至所信奉的猶太教教義也都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在隔離區內的猶太教堂就不能只有一座。而不同族群的猶太人,也必須學習如何能彼此友好的相處,如何生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