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九年習近平第一次公開談話,就在《吿台灣同胞書》發表四十周年紀念會上,提出「習五條」對台工作方針。
回顧中共七十年來,總計有五次《告台灣同胞書》,其中三次是在八二三砲戰期間。而第五次《告台灣同胞書》是重中之重,主要是國際情勢鉅變,美中關係成牽動兩岸關係的重要因素。
毛澤東八二三砲戰後親自撰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以來,首封《告台灣同胞書》是在一九五○年由謝雪紅領導的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台盟)所發表,發表時正值二二八事件三周年。
文中歌頌中國大陸解放後的種種美好,台灣卻在國民黨統治下,人民陷入黑暗、恐怖、飢餓的絕境。文中指控,「蔣匪幫所剩下來的殘兵敗將」把台灣出賣給美帝國,與美帝國主義狼狽為奸,宣稱中國共產黨即將武力解放台灣;最後不忘高呼「毛主席萬歲」,政治喊話意味濃厚。
接著三次《告台灣同胞書》都發表於一九五八年八二三砲戰之後,均由毛澤東撰文、以國防部長彭德懷名義發布,統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三告台灣同胞書」。
「三告」中第一告稱八二三砲戰是要懲罰國民黨領導人與美國人,但為金門軍民,暫停砲火七天,讓金門可以補給,但不能有美軍護航。第二告宣示開始單打雙不打,建議國共和談,早日脫離美國魔掌。第三告要台灣當局「甩掉美國人那只鉗制魔手,派出代表,舉行和談」。但第三封最後沒有發表。
七一年時任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後任尼克森政府(Richard Nixon)國務卿的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祕訪北京,敲開中美建交的大門。美國要改變冷戰的世界格局,希望「以中制蘇」。直到七九年美中建交,台灣問題始終是雙方談判過程的關鍵所在。
鄧小平提和平統一卻不排除武統
七九年中美建交與第五封《告台灣同胞書》的發表,開啟了美中台關係的新頁。
七八年十月,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掌握政局,開啟了改革開放之路。隔年中美建交,全國人大的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示拋棄毛澤東時代的「武力解放台灣」,改採「和平統一」,但仍不排除武統。文中提出結束兩岸軍事對立,開放三通四流──即通航、通郵、通商,學術交流、文化交流、體育交流、科技交流。
事隔四個月,蔣經國在中國國民黨中常會提出「三不政策」回應: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蔣氏更親自跟《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記者說:「與中國共產黨接觸(談判),就是自殺行為,我們沒有那麼愚蠢。」
隔年美國總統大選,共和黨提名雷根(Ronald Reagan),他在競選期間高調宣示,如果當選總統,美、台將互設官方聯絡處,恢復官方關係,並優先考慮台灣的防禦需要。
不過,雷根當選之後,中方不斷施壓,美方終於向中國承諾要減少軍售。當年美中簽署《八一七公報》,其中對台傷害最大的就是:美方承諾對台軍售的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國建交後幾年的平均值,並逐步減少對台出售武器。 (相關報導: 新新聞》習近平啟動統一進程,撼動台灣藍綠白政治板塊 | 更多文章 )
公報簽署不久,中國全國人大委員長葉劍英在十月提出《有關和平統一台灣的九條方針政策》,俗稱「葉九條」,內容包括:國、共兩黨對等談判;就三通四流達成協定;台灣是可保有軍隊的特別行政區、享有特別自治權;台灣社會、經濟制度不變;台灣政界領袖可擔任中國中央政治機關的領導;中國中央可補助台灣地方財政等。葉九條實際上就是一國兩制的雛形,只是還沒有用這個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