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將步入尾聲,今年朝鮮半島轉危為安,世界兩大強權美國與中國,則因為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向中國貨品課徵關稅,展開波及全球市場的貿易戰。此外,今年也是一戰結束100週年、以色列建國70週年、法國1968學運50週年的日子,在這些歷史紀念日中,又有哪些重大事件發生?《風傳媒》依時序為您回顧國際間發生的10大事件。
1月至4月:平昌冬奧牽起兩韓,文金會讓韓半島邁向和平
相較2017年北韓屢屢試射飛彈、核試爆,攪亂東北亞秩序,2018年的朝鮮半島局勢來得穩定許多。1月1日,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接過南韓總統文在寅遞出的橄欖枝,願意派團參加2月舉行的平昌冬奧,由金正恩胞妹金與正率團出訪南韓,兩韓共組女子冰球隊,金與正也多次會見文在寅,使平昌冬奧成為兩韓融冰的象徵。
2018年2月9日,平昌冬奧開幕式隆重登場,南韓總統文在寅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之妹金與正握手(AP)
4月27日,文在寅與金正恩在兩韓邊界板門店靠南韓側的「和平之家」舉行文金會,這是兩韓睽違11年以來,首度舉辦高峰會。兩人在板門店互跨軍事分界線,金正恩也成為北韓建國後,首位進入南韓領土的北韓領導人,雙方同日簽署《板門店宣言》,確認朝鮮半島無核化的目標,並努力推動將兩韓停戰協議轉化為和平協議。文在寅9月訪問北韓,還與金正恩共登白頭山,但《板門店宣言》正式終結韓戰的目標在今年仍無法達成。
金正恩與文在寅在和平之家的金剛山畫作前握手。(美聯社)
3月:中國修憲取消國家主席連任限制,習近平可無限期延任
2018年中國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3月3日率先登場,習近平(AP)
中國領導體制3月11日出現重大變化,中國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中國《憲法》修正案草案,以贊成2958票、反對2票、棄權3票通過。中國《憲法》增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毛澤東、鄧小平並列。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憲法》也修改國家主席的任期規定,取消連續任職不得超過2屆(10年)的任期限制。此舉推翻中國文化大革命後,鄧小平為了避免毛澤東個人獨裁重演,寫入1982年《憲法》的國家主席任期限制,在習近平任內正式推翻,外界多分析,此舉形同習近平為自己打破限制,延任國家主席鋪路。
3月至12月:川普開第一槍,中美貿易戰交鋒
2018年3月22日,川普展示他剛剛簽署的總統備忘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15天之內將啟動對中國某些商品的關稅。(美聯社)
「中美貿易戰」是今年全球最矚目的經濟事件。川普競選總統時就曾放話要解決美國與中國的「不公平貿易」,以解決美中鉅額貿易逆差。3月22日川普正式簽署備忘錄,宣布將對中國價值600億美元(新台幣1.9兆元)的進口貨品加徵關稅,中美貿易代表談判後仍破局,期間更爆發4月美國財政部對中國電信巨頭「中興通訊」祭出長達7年的禁售令,劍指「中國製造2025」的國家發展策略,迫使中興通訊6月與美國財政部妥協。
美國、中國7月6日起互對價值340億美元(新台幣1.1兆元)的進口貨品加徵25%關稅,兩國再於8月23日互對價值160億美元(新台幣4970億元)的進口商品課徵25%關稅。之後雙方貿易緊張關係並未緩解,美國再於9月24日,針對2000億美元(新台幣6.2兆元)的中國進口貨品增加10%關稅,中國同時對600億美元的美國進口商品加徵關稅。
直到12月1日,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阿根廷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暫緩調升2000億美元中國產品關稅至25%的措施,並商訂90天的談判期,貿易戰暫時停火。不過就在川習會面同日,加拿大應美國請求,逮捕中國科技巨擘「華為」副董事長孟晚舟,未來孟晚舟案發展,仍牽動中美貿易戰走向。
20181201-阿根廷G20峰會,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達成共識,美方宣布不在2019年1月1ˋ日調高關稅至25%。(AP)
5月:以色列建國70週年,美國遷使館引爆流血衝突
以色列建國70周年:美國大使館搬到耶路撒冷當賀禮(AP)
中東國家以色列今年適逢建國70週年,川普去年12月改變美國長年外交政策,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還於5月14日為以色列送上大禮,將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至耶路撒冷,並派遣信奉猶太教的川普女兒伊凡卡(Ivanka Trump)、猶太裔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參加新大使館揭牌儀式。
屬於巴勒斯坦的加薩走廊居民發起返鄉大遊行,慘遭以色列血腥鎮壓(AP)
美國承認以色列首都是耶路撒冷,對於以色列建國後被迫遷離家園的70萬名巴勒斯坦人來說形同挑釁。加薩走廊(Gaza Strip)的巴勒斯坦人從3月30日起展開「返鄉大遊行」(Great March of Return),在以色列與加薩走廊的邊境抗議,以色列則以恐怖分子試圖穿越邊界為由,開槍攻擊抗議群眾,至少造成巴勒斯坦民眾168人死亡、1萬5000人受傷,聯合國大會則於6月13日通過譴責以色列的決議案。
5月:英國哈利王子大婚,迎娶非裔美國女星梅根
英國哈利王子與梅根於19日舉行婚禮,婚禮儀式結束後,兩人在準備搭馬車前深情一吻(美聯社)
英國哈利王子(Prince Harry)5月19日與美國女星梅根.馬克爾(Meghan Markle)在溫莎城堡的聖喬治禮拜堂結婚,受英國女王封為「薩克賽斯公爵夫婦」。這場婚禮是英國王室繼2011年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與凱特王妃(Catherine, Duchess of Cambridge)結婚後,英國最受矚目的婚禮。英國「零售業研究中心」指出,這場婚禮可望替零售業創造1.2億英鎊(新台幣48億元)的收入。
2018年5月22日,英國王室公布哈利王子與梅根王妃的新婚照(AP)
梅根比哈利王子大3歲,曾是美國影集女星、平民、離過婚,是英國王室罕見具有非裔血統的王妃,也長期為女權運動發聲,指自己就是女性主義者,抱持進步思想。外界分析,梅根成為英國王室成員,顯示王室的保守概念正逐漸改變。10月15日,英國肯辛頓宮也發布梅根王妃懷有身孕的喜訊,預產期將落在明年春天。
6月:川金會新加坡登場,美朝領導人歷史破冰
2018年6月12日,川普與金正恩舉行美朝領導人峰會。(AP)
6月12日,籌辦過程一波三折、全球高度關注的「川金會」在新加坡聖淘沙島的嘉佩樂酒店正式登場,過去互嗆「老番顛」、「火箭人」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與金正恩終於見面,上演美朝領導人73年來的首度「破冰一握」,會後雙方簽署聯合聲明,訴求建立美朝兩國的新關係,北韓也承諾將促進朝鮮半島徹底無核化。
2018年6月12日,美國總統川普與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在新加坡嘉佩樂酒店會面,展開世紀「川金會」。(AP)
川金會後,川普與金正恩關係改善,甚至曾在造勢場合說與金正恩「墜入愛河」。北韓雖釋出善意,於7月27日歸還55名韓戰美軍遺骸,但雙方在無核化談判方面仍進展有限,「川金二會」仍遙遙無期。
7月:赫爾辛基「雙普會」,川普遭轟叛國
2018年7月16日,美國總統川普(左)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高峰會(美聯社)
7月16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雙普會」,卻引來美國媒體大罵川普軟弱、叛國。原來是雙方會後舉行記者會時,川普面對記者問到俄羅斯是否干預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的問題,出言為普京護航:「普京總統今天極其有力地否認了這一點。」甚至說:「普京總統說不是俄羅斯。我看不到任何會是俄羅斯的理由。」
堂堂美國總統附和俄羅斯未介入選舉的論調,不只民主黨人看不下去,當時還在世的共和黨聯邦參議員馬侃(John McCain)更直批:「川普總統的天真、自大、虛假的對等、對獨裁者的同情所造成的破壞難以計算。」川普眼看國內眾怒難滅,7月17日連忙改口,說是自己「口誤」,承認俄羅斯確實有干預美國總統大選。之後川普仍自我感覺良好,接受媒體訪問時說道:「我在聯合記者會上做得很好。」
11月:一戰終戰百年,各國領袖齊聚巴黎
2018年11月11日,一戰終戰百年紀念大典,各國領導人與會(AP)
11月11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戰100週年,川普、俄羅斯總統普京(Vladimir Putin)、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等全球近70國領袖齊聚巴黎凱旋門之下的無名英雄墓,紀念終戰百年,這場於1914年至1918年的慘烈戰役,至少造成1500萬人死亡。
2018年11月11日,一戰終戰百年紀念大典,法國、德國曾為一戰仇敵,法國總統馬克宏與德國總理梅克爾和樂融融。(AP)
身為地主的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在終戰百年的演說中,警告民族主義對世界的危害:「民族主義完完全全違背愛國精神。」、「舊日的惡魔再度崛起,準備散播混亂與死亡。」隨後馬克宏於11月11日至13日舉辦「巴黎和平論壇」(Le Forum de Paris sur la Paix),讓各國有機會坐下來共商和平。主張「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標舉民族主義旗幟的川普,未參加巴黎和平論壇即打道回府。
一戰讓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德意志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等4大帝國滅亡,民族國家興起。對於斯洛伐克來說,是捷克斯洛伐克獨立100週年,也是捷克與斯洛伐克和平分手26周年,斯洛伐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博塔文(Martin Podstavek)表示:「要讓台灣和全世界知道,一個國家可以不發生戰爭,和平分手。」對東歐國家波蘭而言,11月11日也是波蘭再獨立100週年的日子,波蘭臺北辦事處代表梅西亞(Maciej Gaca)指出,希望讓台灣人認識到「波蘭建國無可摧折的精神」。
11月至12月:1968學運50週年,法國「黃背心之亂」迫馬克宏妥協
2018年11月24日,穿著黃背心的抗議男子站在通往法國總統府艾麗榭宮前被焚燒的拒馬,高舉著法國國旗。(美聯社)
法國1968年爆發「五月風暴」(Mai 68),不滿時任總統戴高樂(Charles de Gaulle)施政,反對越戰、尋求性解放的學生發動學運罷課,演變成全國千萬勞工罷工,癱瘓法國的龐大社會運動。50年過後的11月17日,30萬名不滿法國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政府調漲燃油稅的民眾走上街頭,穿上「黃背心」向政府示威。
法國「黃背心」示威,凱旋門被塗鴉寫上「『黃背心』勝利」(AP)
這起沒有示威領袖的抗爭,激發法國民眾對馬克宏施政的諸多不滿。每週末的遊行以及警民衝突,造成至少1000人受傷,超過2300人被逮,巴黎香榭麗舍大道(The Champs-Élysées)成了警民衝突熱點,更重創巴黎觀光。原本在各項政策堅不退讓的法國總統馬克宏為了平息民怨,罕見向黃背心讓步,不僅宣布暫緩徵收燃油稅6個月,不輕易對窮人、退休者加稅,也宣布要在明年5月提高最低基本工資100歐元(新台幣3550元)。
11月至12月:英國脫歐混亂,梅伊腹背受敵
英國知名塗鴉藝術家班克西(Banksy)在英國東南部海港多佛繪製的「脫歐」壁畫,描繪一名男子逐漸敲下代表歐盟的旗幟(美聯社)
2016年6月23日,英國公民用公投選擇脫離歐盟之後,如何脫歐與是否該脫歐,成了英國政界辯論不休的難解習題。歐盟與英國的談判團隊在歷經1年8個月談判後,總算於11月25日批准英國與歐盟的《退出協議》(Withdrawal Agreement)。但英國政壇為此分為硬脫歐(hard Brexit)、軟脫歐(soft Brexit)與留歐(Remain)3派,談成軟脫歐協議的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腹背受敵,知道英國下議院不會通過政府談成的脫歐方案,臨時取消12月11日的投票。
2018年12月12日,英國首相梅伊(Theresa May)面臨黨內逼宮挑戰,發表聲明應戰(AP)
英國保守黨硬脫歐派則串聯於12月12日發動不信任案,逼宮梅伊,儘管梅伊有200名保守黨籍議員力挺,順利通過考驗,但也有117人不信任她。梅伊則承諾,最晚於下屆國會大選(最遲2022年)交棒,並宣布於明年1月14那周表決協議,此舉又引發工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痛批梅伊讓英國陷入「國家危機」,揚言要對梅伊發動不信任案。眼看英國明年3月29日退出歐盟大限將至,英國國會若未通過梅伊政府遞交的《退出協議》,未與歐盟洽談新方案,也未舉行2次脫歐公投,「無協議脫歐」(no-deal Brexit)的可能性將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