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心怡專文:我的爺爺韋政通

作者說,哲學乍聽之下很艱澀,其實也很簡單。好好生活,好好活著。爺爺其實只想教會我,能夠好好活著,真好!

韋政通對其他人來說,是個思想家及哲學家。對我而言,是爺爺,也是父親。

我出生時,就是由爺爺從醫院抱著我返家,一直到出社會後自組家庭的這一段二十多年的時光,是我人生中最無憂且懷念的生命片段。我現在仍深深記得的一首童謠「小青蛙」,是爺爺親口一句一句教導我、哼唱給我聽的。他慈祥如洪鐘般的聲音,配合著逗趣的歌詞,每回跟爺爺唱歌,總帶給我許多歡笑。直到現在,每當我遇到困難或煩心的事情之際,總不時想到當年簡單深刻的親情,心中就會湧出一股力量,無形的支撐著我的脊梁,讓我勇敢的繼續邁進我的人生。

在我讀幼兒園時期,每到中午十二點左右,娃娃車便會準時抵達家門口。當老師將車門拉開之際,我總會看見爺爺堆著滿臉的微笑,用力地敞開雙臂,迎接我回家。我們家住在四樓,他就這樣每天緊緊抱著念小班的我,小心翼翼地一層層往上爬,我從來未曾聽過他喊累。

一起和奶奶用完中飯、小憩過後,我們便開始了午後的說故事時間。爺爺總會讓我坐在他的腿上,聽他道著從來不重複的精采故事。無需劇本,也不講二十四孝、孔融讓梨之類的橋段,因為他總以為人與人之間相互的尊重、真情流露是很自然的事,而中國人所謂的「孝」與「順」,對後輩的生命而言是一道無形枷鎖,實在過於沉重。我很慶幸能有一位開明的長者,他親身示範,這一生我們只要認真的愛著、關照著彼此,就已經足夠。

等意猶未盡、未完待續的故事時間結束後,我們爺孫倆便會一起牽著手,到後山散步、餵小雞吃米,也會做些簡單運動。等到用完晚餐,就依著爺爺奶奶的生活作息,直到上床就寢。

我的童年就是在這樣規律、穩定的步調中度過的,爺爺奶奶就如同我的親生父母親一般,用極多的寬容、呵護與耐心,陪著我慢慢長大,讓我知道,他們的愛一直都在。從他們的對待中我也學習到,真實的愛,永遠會有一種堅持在默默守候。

韋政通舊照。
韋政通舊照。

守恆嚴謹的生活作息,僅憑藉一隻眼睛做學問

對於爺爺在學術上的地位與成就,兒時的我其實了解有限,只知道爺爺的治學態度相當嚴謹,一天早、中、晚三個時段都平均分配在做學問上。記得爺爺曾告訴過我,他兒時因為直視太陽,導致一隻眼睛將近全盲,後來僅能依靠另一隻眼睛來讀書、寫字。他的一生,就靠著一隻眼睛以及那枝鏗鏘有力的筆,不間斷的做了七、八十年的學問,一筆一畫地刻劃下自身的思想以及對社會的關懷。

爺爺每讀到一本好書,不僅畫重點,還會將讀書索引親筆記在一張張A4大小的紙上,並用鐵夾分別夾齊、整理,再用自己的架構做思考分類。他常會推薦人看書,但絕不買書送人,他常說:「買書錢,是絕對不需要省的。買書,更是對作者至高的尊重。」

臺灣知名藝術史學者何懷碩先生曾在爺爺的著作《智慧不老》序言中提到:「德國詩人海涅寫康德穿灰衣、持手杖出現家門,然後在菩提樹的林蔭小徑去散步,鄰居就知道準是下午三點半。這個故事太有名了。我的哲學家朋友韋政通生活作息的嚴飭、守恆近似康德,拘絜、單調、卻造就深刻、豐富。」 (相關報導: 放下愛憎起手無回,活出白山黑水的酣暢:劉曉頤專訪初安民 更多文章

何先生用文字相當貼切地呈現爺爺一生守恆嚴謹的生活樣貌,而我這個小孫女在一旁跟著思想家爺爺生活,更是感受至深。爺爺每日的生活作息是:早晨五點半起床,喝點溫開水後,就沿著大埤湖公園或在家中庭迴廊走上幾圈的路,再佐以半個小時左右的氣功。接著,閱報、吃早餐,開始第一階段的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