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扭轉南北差距、帶動南部就業!企業認養地方創生事業有望全額抵稅

台灣長期南北失衡,六都占全台人口比率,目前達69.2%。國發會3日公布「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國。行政院盼能解此扶植地方產業發展,帶動青年回流農村,返鄉就業。(資料照,蔡耀徵攝)

台灣經濟發展長期以來南北失衡,原本民進黨長期執政的南部縣市,在上月「九合一」大選,出現了變天的警訊,讓行政院明年的「地方創生元年」,變得更具急迫性,為了透過企業返鄉投資,帶動南部地區的就業,國發會3日公布「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未來企業返鄉「認養」地方創生事業,將可準用《所得稅法》第36條各級政府之捐贈,全額抵減當年度之所得。不過,地方創生事業雖然號稱是社會企業,但畢竟具備營利性質,財政部方面目前針對地方創生事業捐贈全額抵稅部分,迄今尚未鬆口。

為了縮短台灣南北與城鄉落差,行政院長賴清德今年的三大施政主軸之一「均衡台灣」,當時複製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安倍經濟學」中「激勵地方小經濟圈再生」概念,希望自明年起,整合政府既有資源,扶植地方產業發展,帶動青年回流農村,經過半年的政策工具盤點,11月底終於完成地方創生總綱領的制定。

日本地方創生未果 青年仍往東京集中 

這項模仿日本「地方創生」的政策,目的是希望鼓勵青年返鄉,不過,從日本得經驗來看,「地方創生」要真的扭轉農村人口老化,難度非常的高,以日本為例,立委林岱樺表示,日本自1998年推動地方創生20年,不僅在中央成立專責的「地方創生推動事務局」,還針對地方創生成立特區,制定法令戰略,但仍然沒有辦法扭轉日本青年人口往東京都集中的趨勢。

東京上班時間的通勤人潮,非常驚人!(圖/Dick Thomas Johnson@flickr)
日本「地方創生」的政策行之有年,仍然沒有辦法扭轉日本青年人口往東京都集中的趨勢。圖為東京上班時間擁擠的通勤人潮。(資料照,Dick Thomas Johnson@flickr)

國發會副主委曾旭正表示,日本推動地方創生20年,東京都的人口還是持續增加,年輕人移入東京都以後,還因為經濟壓力等因素,導致不生育比率增加,形成「人口黑洞」。

2050年前人口外移難扭轉

相對之下,台灣同樣也有人口往台北集中的現象,南部農村地區長期發展停滯,讓南部民眾在上月「九合一」選舉中,用選票表達心中不滿,雲林、台南、高雄等縣市,綠營選票大量流失。

根據國發會評估,台灣六都占全台人口比率,目前達69.2%,台北市近年雖然呈現人口外移現象,但新北、桃園與台中人口仍持續成長,國發會預估,六都人口的全國占比,在2050年以前仍會小幅增加,但人口往都市集中的趨勢,對國家不見得是好事,因此,國發會希望明年起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能夠扭轉非六都人口外流的趨勢。

塞爾維亞的農夫托爾達伊拿著枯死的玉米(AP)
全台人口持續往都市集中,南部農村地區長期發展停滯,而此現象也反映在甫結束的九合一大選上。(資料照,AP)

根據國發會公布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國發會共選定134個鄉鎮,作為地方創生優先執行的鄉鎮,曾旭正表示,國發會選定上述鄉鎮,主要是參考3項標準,一是依據人口推估報告,減少比率高於全國平均;二是以鄉鎮人口平均數2萬3千人;第三則是地方經濟力與收入。

根據上述標準,雲林、彰化、南投、屏東、花蓮、台東縣,除了少數鄉鎮外,幾乎全縣鄉鎮都列入,但雲林隔壁的嘉義,卻只有東石、布袋、大埔與阿里山鄉有被列入。

根據國發會規劃,134個發展低於全國平均的鄉鎮,未來在「地方創生」政策中,將獲得中央政府優先協助,但是未被列入的鄉鎮,仍可向「行政院地方創生會報」提出申請。 (相關報導: 政院高喊「地方創生元年」!立委質疑KPI模糊不清 文創恐淪文化創傷 更多文章

20181204-針對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全台共134個鄉鎮, 作為地方創生優先執行的鄉鎮。(擷取自國發會地方創生會報簡報)
針對國家發展委員會公布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劃草案,全台共134個鄉鎮, 作為地方創生優先執行的鄉鎮。(擷取自國發會地方創生會報簡報)

曾旭正表示,這134個鄉鎮中,部分鄉鎮從生活圈概念,是當地農業、醫療、教育的集散地,例如宜蘭蘇澳、南投埔里、高雄林園、旗山、屏東東港、新園等,這些鄉鎮在「前瞻基礎建設」特別預算中,有些已經獲得內政部「城鎮之心」的計畫補助。另外,前瞻特別預算中,經濟部也匡列200億元的「地方型產業園區」預算,鼓勵縣市政府提案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