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投票日不到十天,國民黨主席吳敦義爆出「肥豬」的粗口,引起藍營緊張。韓國瑜快速處理,數小時後即在選舉造勢晚會當著12萬支持者的面公開批評吳敦義。吳本人也很快數次鞠躬道歉。韓國瑜的明快「危機處理」博得輿論好評,但我認為,韓這次的危機處理,只有前半套堪稱出色。
沒錯,韓國瑜快速在12萬支持者面前與吳敦義切割,並重申要打一場乾淨的選戰,確實精彩,到此為止是完美的。問題是,然後呢?
「然後?什麼然後?」大概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還有「然後」這個問題存在吧?
兩個理由,「然後」必須「淡化」
韓國瑜在造勢晚會上的「切割」是此次粗口事件的「高峰」,然後,是的,然後,韓的姿態,就應如「自由落體」般地從此「高峰」回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地盡可能將之淡化,而不是繼續維持這件事情的「張力」,理由有二。
第一,就選舉而言,「粗口」事情本身的性質是不嚴重的,它只是吳敦義在情緒激憤時的一句粗魯罵人話,是任何人都可能犯的情緒失控,美國總統川普已經犯下不知多少次了(還記得那個「shithole country」嗎?),解決方法就是立即誠懇道歉,就此結束。這種粗口,一不是「捏造事實」—— 相較於如「韓國瑜當選市長會賣掉高雄」,或「韓國瑜以一票6000元賄選」、二不是「假新聞」—— 相較於如「中共投入巨款資助韓國瑜」、三不是「奧步」,因為它並無「意圖使人不當選」—— 吳敦義的粗口傷到的是藍營自己,「不當選」的會是藍營候選人。牽涉到選舉,如果一句粗口既不是「捏造事實」,也不是「假新聞」,更不是「奧步」「意圖使人不當選」,還是「損己利敵」的,它算什麼了不起的大事?因此,「淡化」即是「名實相符」,即,「淡化」的處理態度符合「不嚴重」的事件性質。
第二、從選舉策略角度,既然此事「損己利敵」,就應盡快止血,而非繼續維持其張力,持續傷害自己。因此,韓國瑜第一次公開表態是批評吳敦義,做出「切割」,很好,第二次及之後的表態,就應該是淡化,以上述理由(僅是粗口,不是「捏造事實」、「假新聞」、「奧步」、「意圖使人不當選」,且「損己利敵」)表示,這不是什麼性質嚴重的大事,我們已作了明快處理,這事就過去了,不應繼續炒作。同時,韓還可「變換焦點」,「變壞事為好事」,一強調他自己和吳敦義的危機處理好態度;二指出,相較於「粗口」,民進黨的「奧步」才性質嚴重,是民進黨,才應深刻反省改正。但韓國瑜並未如此做,而是繼續造勢會上的論調,這就維持了粗口事件的「張力」,放大了壞效果,繼續損己利敵。因此,韓的「危機處理」,前半段是出色的,後半段是蹩腳的。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韓國瑜贏在不怕輸的從容,民進黨輸在拒絕輸的焦慮
|
更多文章
)
為什麼韓國瑜沒有前進一步,展示出那個「然後」?為什麼幾乎整個藍營也都鮮有人察覺到這應有的「然後」?因為韓與全藍營都對此事緊張,覺得事態嚴重,這心態阻礙了冷靜思緒深入思考。為什麼藍營會對此事緊張?因為藍營有比綠營更高的道德要求。為什麼藍營的道德要求會高於綠營?這背後的奧秘就非常值得重視,有兩大原因。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失言」用「肥滋滋的母豬」暗批,嚇壞國民黨候選人。(蘇仲泓攝)
政治規律:「施政綱領VS道德操守」
第一個原因是一條普世適用的政治規律(宗教等也類似):如果有一個能牢固凝聚自己支持者的施政綱領╱政治目標,道德操守就會變得次要。這條規律的最佳範例是美國總統川普,因為有了「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政綱╱政治目標,吸引到大批鐵桿支持者,他個人的不良道德操守已幾乎無關緊要。另一個佳例在臺灣:2010年底的五都選舉,憑藉「一邊一國╱臺獨」的政治訴求,在選前爆發「召妓」醜聞的陳致中竟然「高票當選」,道德操守根本無足輕重。同時期在「睡菊」事件中同樣「高票當選」的陳菊亦然。
由此,這條規律的反面,就是「如果沒有一個能牢固凝聚自己支持者的施政綱領╱政治目標,道德操守會變得極為重要」。
放眼臺灣,這條「施政綱領VS道德操守」的規律對民進黨和國民黨的作用分別是:對民進黨,是「政治目標>道德操守」,因為他們有一個「牢固凝聚支持者」的政治目標臺獨,因而,在他們那裡,「臺獨是最高道德」、「有比誠實更高的價值」,以此類推,只要堅持了臺獨,清廉守法、德才兼備……都不重要,所以民進黨人輕忽「道德操守」,選舉「奧步」幾乎是他們的「當然特權」,韓國瑜不再三公開抨擊「民進黨已到了不搞奧步就不會選舉的地步」嗎?此所以醜聞中的陳致中和陳菊會「高票當選」,而陳水扁,也竟會直到現在還有政治地盤。
對國民黨,則是「道德操守>政治目標」,因為國民黨早已流失了「核心價值」,本應成為「政治目標」的「臺灣願景」也模糊不清,道德操守成為攏聚支持者的重要訴求。國民黨不但不敢搞「奧步」,連吳敦義的一句「粗口」都能把自己給嚇壞。
上述現象在今年的「九合一」選舉中其實有了重大變化,這就是「韓國瑜旋風」。是韓國瑜,為藍營大幅扭轉了「道德操守>政治目標」,重新迎回「施政綱領>道德操守」。在高雄,韓最打動人心的政見是「經濟+親情」,即「貨出人進發大財+北漂回家」,而「親情」根植於經濟,高雄經濟景氣,遊子才能返家;在藍營內部,是韓國瑜在去年黨主席競選期間表露的「正藍」立場,即鮮明反臺獨,對中華民國的忠貞感情,「依憲依法依民意」的原則,今後的「溫良恭儉,不讓」態度,等等,為他穩定了藍營支持者。儘管韓國瑜本人的「道德操守」是無可挑剔的,別說民進黨,甚至可能馬英九都比不上他(比如,韓敢於公開批評黨主席),但在實質上,「道德操守」對於國民黨召喚民意的作用比重,今年是下降的,吳敦義的「粗口」的實質影響應該有限。但藍營全體早已習慣了「道德操守>政治目標」的思維方式許多年,一下子改不過來。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晚前進鼓山、鹽埕地區掃街,上百台「韓粉」機車騎士一路緊隨。(周怡孜攝)
藍營∕國民黨的自卑感
▲「外省人原罪」意識。這其中的重要內涵是「二二八原罪」。儘管他們口頭上可能一直堅持「二二八」是「官逼民反」,但在潛意識裡,他們依然相信是「外省人屠殺臺灣人」。「外省人原罪」的典型是馬英九,表現的典型是年年二二八紀念會上都用蹩腳的閩南語發言。
2008年,馬英九在他的總統就職演說中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尤其感念臺灣社會對我這樣一個戰後新移民的包容之義、栽培之恩與擁抱之情」。這是馬英九又一個「外省人原罪」的表現。這話明明問題很多,但據說「感動了無數臺灣人」,可見「外省人原罪」甚至是整個臺灣社會不分藍綠的「共同迷思」,全臺灣都跳不出這個思維框架限制。
▲作為少數族群的不安懼怕感,這是「外省人原罪意識」的外溢,是作為「外省人」族群相較於「臺灣人」族群在數量上居劣的不安全感。但按「四大族群」分類,同樣是少數族群,人口比例與「外省」相近的客家族群面對閩南族群沒有這種不安,人口更少得多的原住民面對漢族(閩南+外省+客家)也沒有。
我很早就寫過,中國人的「思想力」很弱,臺灣中國人亦然,包括外省人閩南人客家人。國民黨很早就有了閩南人的黨員與高官如李登輝林洋港等,但藍營似乎無視這事實,長期不理解出色的施政綱領╱政治目標能超越族群,根本不必擔心「臺灣人遠多於外省人」。今天的「韓國瑜旋風」再次證明這一點。
▲「中國國民黨」原罪意識。關鍵就是黨名中的「中國」兩字。在臺灣,「中國」日益與「中華民國」脫鉤,日益等同於「中共」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思想力孱弱」的又一表現)。而「=中國」的「中共」之形象在臺灣是如此差勁,不可能不連累以「中國」冠名,實質上也確實無法與「中國」斷然切割的國民黨,「抹紅」變得很有市場。國民黨的對應之道,不是推出強有力論述闡明「中國=中華民國≠中共」,以正當化自己的「中國因素」,而是反其道,避「中國」之嫌,追隨民進黨搞「本土化」,由此益發強化民進黨「=臺灣」的「主體性」、國民黨「=外來政權≠臺灣」的客體性,國民黨╱藍營面對民進黨╱綠營的自卑感一路發酵。
今天,「韓國瑜旋風」可讓藍營╱國民黨徹底拋離這「自卑感」。但這自卑感伴隨泛藍陣營多年,早成為他們自覺不自覺心態,很難立即改變,即便是刮起「韓旋風」的韓國瑜本人亦然,我就數次從他的話語裡察覺到這種心態,下文內容也是。
前總統馬英九堪稱國民黨原罪感的代表號。圖為馬英九陪同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丁守中車隊掃街。(蘇仲泓攝)
民進黨可放火,國民黨禁點燈?
某電視節目鄭姓主持人說韓國瑜如當選,會出賣高雄市。韓本擬提告這種公然的捏造事實「意圖使人不當選」,但在最後一刻以「愛與寬容」為由放棄提告。我不認同韓的這個決定。
作為一條政治原則,「寬容tolerance」應該源自西方。但西方還有一條相應原則,是對種族歧視、宗教歧視等「仇恨(hatred)言行」的「零寬容」,zero tolerance。在臺灣,選舉中的「捏造事實意圖使人不當選」性質相當嚴重,不可寬恕。這事關根本的是非原則,理應「零寬容」,zero tolerance,懲罰之。
長期以來,國民黨一犯「道德操守」的小錯,就被民進黨嚴厲指責,自己還要不停道歉,但民進黨對自己更為惡劣的一再「奧步」,可有過反省道歉改正?國民黨還要「寬容」之?這事實上就是「民進黨可放火,國民黨禁點燈」,這次「吳敦義粗口VS鄭姓主持人造謠」,韓國瑜和藍營的態度,再次證明這個「XX可放火,XX禁點燈」的怪異現象。
馬英九在2008年當選總統後不久即宣布撤銷對謝長廷造謠周美青「偷報紙」的提告,隨後更打破他自己「不干涉個案」的戒律,直接插手政治大學校務,放了莊國榮一馬。馬的舉動激怒許多他的支持者,我甚至認為,馬的「跛腳」,就是從這個點開始的。對馬英九相當不以為然的韓國瑜當然知道這一切,並且很可能一樣鄙視馬的「寬容媚綠」,所以才有了他後來的「溫良恭儉,不讓」。但這次他「寬容」鄭姓主持人,不是步馬英九後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