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投票日這幾天,台灣新聞媒體進入政治宣傳的高潮,許多選舉新聞其實是政黨廣告,其中又有部分廣告的目的是務求讓選民情緒性投票。因此,分析還是回歸理性,大哉問曰: 1124以後,台灣會發生什麼事?
以下讓我們從政黨面向,社會面向,兩岸關係面向來談選後局勢。
對政黨而言......
對民進黨而言,毫無疑問,高雄市最重要。今年的高雄,有點像中國歷史上的襄陽城,為逐鹿天下之關隘。綠營若失高雄,形同帥營遭敵軍突破,士氣瀕臨瓦解,且這一失恐怕就是兩個四年,甚至更久,政治地震非同小可。
對國民黨而言,台中市最重要。看全台政治地理,台中市乃藍綠版圖之分野,中部五縣市選民結構大致而言是藍略大於綠,台中市則為樞紐。而五縣市裡只有雲林縣是藍營弱勢之地區,從勝率看,大縣彰化重見藍天的機率不低,苗栗,南投不會變綠地,所以只要再拿下台中市,藍營即可在中部地區制霸。雲林為農業縣,因賣菜郎普遍得到農漁民族群認同而有變天的機會,不過選情十分膠著,勝負難定。
本屆選舉,民進黨早注定只能站在防守位置,原本兩黨都將台中市視為襄陽城,但韓國瑜的突出表現,讓綠營被迫往底線退守。所以選舉從藍綠角力戰變成綠營的生存之戰,藍營則節節進逼。
無論韓國瑜是勝是敗,選後兩黨都將進行路線調整。韓勝,蔡英文恐怕必須辭去黨主席,民進黨的要務就是收拾殘兵敗將,清點剩餘戰力。在無蔡主席的狀況下,肇事的新潮流系或將遭到其他派系一陣圍剿,畢竟,韓國瑜是被新潮流逼出來的綠營剋星。換言之,派系內鬥會亂一陣子。
韓敗,則蔡勉強可以維持不至於跛腳的狀態,並與新潮流系維持原來的合作關係,續拼2020連任。但是,這場維持傳統綠營本土民粹的選舉戰術,仍會遭到黨內淺綠派的質疑,因為即便韓敗,藍營在南部的民代席次與民氣仍會有所成長,不利於2020的佈局,下一場選舉民進黨要怎麼打選戰,必然是選後檢討重點。
不管韓國瑜選舉結果如何,都會影響藍綠兩黨內部生態。(資料照,柯承惠攝)
也就是說,無論韓是勝是敗,綠營內部肯定都有派系與路線之爭,至於是深綠佔上風或是淺綠,端視柯文哲在台北市的勝敗。假白實綠的柯文哲若能守住綠營的北部關隘,黨內深綠會受到壓抑,淺綠與柯黨會保持彈性戰略同盟,以抵禦業已壯大的藍營。
對藍營而言,韓國瑜無論勝敗,黨內中壯世代都將取得主導權,挑戰黨內傳統大老文化,並迅速將政黨路線定調至「務實」取向,韓國瑜也將成為當然的藍營共主。韓勝,則南部地方組織如農會系統等,必然由韓掌握,勢力也會往屏東,台南,嘉義延伸,奠定南霸天的地位。
韓敗,則是2020當然的藍營「總統」參選人,全黨都順勢要以韓為核心運轉,「老太陽」們的角色,則會轉向幕後助韓,不願意恐怕也不行。
不過,兩黨的意識型態路線不會發生重大變化,只是會更趨向務實,以回應民意。
柯文哲無論勝敗,都不太可能加入民進黨,但自行組黨的計畫恐勢在必行,若不如此,缺乏組織的白色力量不容易維持實力。而其政黨必然會與民進黨保持彈性的戰略同盟關係。
作者認為,柯文哲不論選舉結果都不太可能加入民進黨,贏的話或許會自組立委團隊。(資料照,顏麟宇攝)
若柯勝,他就是綠營的「親民黨」,或將積極組織2020的黨籍「立委」團隊,徐圖政黨板塊的位移。若柯敗,他就是綠營裡的「華獨」,在兩岸問題上走務實獨派路線的傾向會更明顯,假裝「不是很獨」,並藉以吸收民進黨內的淺綠黨員,與藍營爭搶淺色的搖擺選民。
時力是綠營內的「新黨」,沒有一絲可能成為綠營主導力量。若民進黨在選後分裂,時力有可能成為深綠的戰略同盟,繼續將民進黨往極端路線拉扯。不過,在綠營整體弱化下,時力面臨泡沫化的危機,也有可能逐漸崩解,黨人分別移往民進黨或柯黨求生存。
若這次選舉國民黨縣市長席次過半,且治理人口也過半,蔡英文不辭黨主席就太逆天。但蔡是否跛腳,則要看高雄戰局。輸了台中,且台北柯文哲也敗,蔡勉強還能保有競選連任的資格,若台北,台中,高雄皆敗,蔡很難找得出理由競選連任。在此清況下,蔡下賴上是比較可能的發展。
若這次選舉國民黨勝利,蔡英文恐辭黨主席。(資料照,顏麟宇攝)
若賴清德成為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其深綠背景搭配淺綠的柯文哲自然最合理。那麼,深綠獨派還會反柯嗎?這麼說吧,深綠獨派那麼在意柯文哲的「兩岸一家親」,怎麼不介意賴清德的「親中愛台」?故而,若情勢大不利於綠營,為了贏,什麼都有可能。
至於國民黨,韓若在高雄勝,則朱立倫仍是比較可能在黨內競爭勝出的總統人選。韓敗,則朱立倫也要靠邊站,藍營支持者必拱韓選總統。另外,馬英九回鍋選總統的機率很低,因為馬的歷史包袱太重。
對兩岸關係而言......
無論本屆選舉結果如何,民意趨向務實,以及藍營支持者歸隊,是鐵一般的事實,也是兩岸關係轉往正面發展的良好契機。對大陸當局而言,其挑戰是如何從「兩岸一家親只是嘴巴親」,導向「兩岸一家親是心靈契合」。
倘若長期支持民進黨的選民,這次是因經濟面上的問題「飢而轉藍」,則藍營與對岸經營新關係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避免這些族群賺到人民幣後「飽而轉綠」。因此,純粹經濟面上的「讓利」不會讓兩岸關係擺脫冷熱循環,而需要在政治文化經濟面上共同攜手推動務實的合作,正面的兩岸關係才可長可久。
事實上,馬英九本人也不會走回「馬英九時代」,因為他已從過往的「不統,不獨,不武」轉向為「不排斥統,不獨,不武」的「新三不」。換言之,從吳敦義,王金平,馬英九先後站回「中華民國憲法」的立場,可看出國民黨內的大老群,想擺脫馬時代那種「二手台獨」的色彩,嘗試與對岸展開另一種層次的關係。
話說回來,轉向務實的民意,有助於國民黨有效地迴避美國干擾,淡化法理面的「各表」,強調務實面的兩岸合作,對抗太陽花年代的「反中務虛」主義。所以選後藍營內部會檢討,如何延續「韓流」效應,如何將意識型態路線調整成最新民意可接受的務實顧民生,又不失藍營傳統立場。
誠然,在中美關係趨於緊張的此時,美國立場較為偏坦綠營的兩岸對抗思維,但至今為止仍未偏離數十年來的一貫立場,講白了就是要讓台灣「不統,不獨,不武」。韓國瑜的崛起與民意的轉向,勢必會讓美國想辦法在台灣政壇內部,壓抑任何親中的趨勢。
韓國瑜會被美國直接或間接地,框限其兩岸政策,力度則會比歐巴馬時代還強。故而,若國民黨內不能產生有效應對美國的對策,AIT會以各種方式,暗助民進黨在2020後繼續執政。
對台灣社會而言......
民進黨完全執政這幾年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讓民進黨再也難以完全執政。這個黨極為迅速地累積了令人意外高漲的民怨,並催生台灣最大黨「討厭民進黨」。
對許多過往長期支持民進黨的人民而言,此黨已變成他們印象裡的老國民黨,一朝權在手,就汲汲營營地嘗試恢復黨國體制。對底層民眾而言,民進黨脫掉了草鞋換皮鞋,已經不是那個草根黨了。對許多反對右派國民黨的左派選民而言,這兩年才發現原來民進黨是不折不扣的右派法西斯。
雖然這次選舉,民進黨即便大敗也還不至於崩解,畢竟此黨的附隨組織甚多,民團,獨青,老台獨學者,文化門神與一樣吃得肥肥的地方勢力,不過,普羅大眾確實從底層開始覺醒,因為貧富差距明顯擴大,連衛生紙都要搶。
社會主要支柱是經濟層面,是所得分配,是消費力道,是社會氛圍。一旦這個基礎瀕臨崩塌,什麼意識型態的「價值」都是空談,神馬都是浮雲。
故而,若民進黨仍執意於意識型態愚民,卻無法照顧大多數民眾的實質生活,覺醒的人民只會愈來愈多。其實,這個假設也不成立,因為民進黨只會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