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BL文化是日本傳統!歷史專家:直到明治維新以後,社會才轉為恐同

從數百年前知名著作「男色大鑑」可知日本有古老的男男戀愛文化,直到近代社會輿論才轉為恐同(圖片來源:Amazon.co.jp)

在江戶時代以前,男性之間的性愛「男色」,被視為比男女性愛「更高尚、更藝術」的關係。藉由回顧具有歷史性的「男色」文化中的功與過,思考現代排斥LGBTQ,以及對未成年男女的性侵害問題。

「男色」較為「高尚」

在大眾認知中,日本社會對於LGBTQ的理解,算是較落後的國家。但單就男性之間的性愛來說,日本在歷史上,其實是非常寬容的社會。

男性之間的戀愛,包括性關係,在江戶時代以前的日本,稱作「男色」,是戀愛習性的一部分。尤其以位於山岳之中,禁止女賓的佛教寺院,或是武家社會這種以男性為主的組織,還有以男演員組成的歌舞伎——諸如這種只充斥著男人的團體最為興盛。在社會學的概念裡,「同性友愛」的團體中,有一種顯著的現象是,由於身邊沒有女性存在,男性受到環境影響,彼此會萌生情愫,然後滿足對性的慾望。當友情與愛情融合,就會發展成性愛。在江戶時代以前的日本,這種男性之間的關係,並不會被當成異常性向打壓,也不會有歧視的目光。

在江戶時代,以「色戀」和「好色」來形容戀愛和情事。就像井原西鶴的《好色一代男》(1682年)和《好色一代女》(1686年)廣為人知,也是文學當中重要的主題。戀愛的爾虞我詐以及相關知識,在當時的日本稱作「色道」。這個名詞不只適用於異性戀,也包括男性之間的戀愛。

有句話是「色道有二」,意思是戀愛有「女色」(男女戀情)和「男色」(男男戀情)兩種。因此,江戶時代的男情聖,必須精通「男色」和「女色」,可謂日本的唐璜。西鶴為了精確描寫這兩種色道,還留下一部強調「男色」細節的《男色大鑑》(1687年)作品。

後來爭論「男色」、「女色」孰優孰劣,也成了文學的主題之一。就像大家會為各自的興趣爭論,想比較烏龍麵和蕎麥麵,還有貓和狗,擁護者的意見都以風趣的形式被留下。

而且我們可以發現,像這種「男色」、「女色」優劣論,往往有人主張「男色」比較高尚、比較有藝術性,價值也較高。男性之間的戀愛別說被視為性別倒錯或是變態,反而被評為一種美。這樣的想法,在江戶以前的日本便已存在。

膩了就「隨手一丟」

但是我們不能將這種歷史事實當成根據,認為「日本從以前開始,就是對LGBTQ很寬容的社會」。因為「男色」和近代的「男同性戀」其實似是而非。首先,江戶時代以前的「男色」,比起成人男性之間的戀愛,成年男性和未成年——也就是大人與少年之間的戀愛才是主流。

在「男色」中,理想的對象是元服(成年)之前的少年,宛如女性的美少年更加理想。而且這樣的關係,也只會在少年十五歲左右時,維持短暫幾年。一旦成年男性覺得不新鮮了,少年們在「男色」關係當中,就會被輕易拋棄。極端一點的,甚至會威脅少年,要是元服,就會被殺死。少年們其實是只能服從成年男性的自私心態的弱勢存在。 (相關報導: 為什麼在日本吃蒲燒鰻魚價格越來越貴?除了通膨,還有其他原因嗎? 更多文章

再加上,和少年相戀的成年男性們,為了確保繁衍子嗣,照理來說都會和女性結婚。少年並不是共度一生的永久伴侶。即使說到性關係,少年基本上也都是被動的一方。性愛由成年男性主導,少年無論是社會地位還是性關係,都是弱勢。基於這點,就和追求雙方當事人的主體性、關係的平等,同時還要和異性戀夫妻有同等伴侶關係的現今「男同性戀」,有明顯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