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集體防衛組織70歲了!因冷戰而生,如今卻被馬克宏宣稱「腦死」的北約

(BBC中文網)

北大西洋公約(NATO,簡稱北約)成立70週年,這個重大歷史時刻悄然而來,悄然而去,十分低調。

BBC外交記者馬庫斯說,北約29國領導人本周(12月3-4日)聚集在倫敦北郊開會,但北約發言人盡力避免使用「峰會」這個詞,理由是去年剛開過正式的峰會,而幾年只是領導人碰個頭,交換一下意見,最後也不發佈正式公告。

考慮到許多北約的支持者一直堅持認為這個組織是歷史上最卓有成效的軍事組織,而近年來組織內一些主要成員如美國、法國和土耳其都對它提出批評,還出現內訌局面,再加上英國脫歐,北約70大壽如此低調,就顯得耐人尋味。

北約未來將會如何?它的現狀究竟什麼樣?

先來看看它的輝煌往昔。

 

北約的主要目的是遏制蘇聯。
北約的主要目的是遏制蘇聯。圖為1967年莫斯科紅場大閲兵

北約的誕生

1949年,二戰的創傷仍未癒合,東西兩大陣營剛開始冷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應運而生,作為西方國家的政治、軍事聯盟,共同護衛成員國的國防安全。

北約創立之初,成員包括美國、加拿大和10個歐洲國家。它的宗旨是遏制蘇聯。

蘇聯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之一。戰後幾年,大量蘇聯軍隊仍留在東歐,莫斯科在很大程度上掌控著東歐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包括東德。

1945年二戰結束後,德國首都柏林曾有一段時間由戰勝國分片佔領、控制。柏林位於東德,而東德在蘇聯控制區。

1948年6月,第一次柏林危機爆發。

美國總統杜魯門1949年在北大西洋公約上簽字,北約正式成立
美國總統杜魯門1949年在北大西洋公約上簽字,北約正式成立
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和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1950年出席北約峰會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和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1950年出席北約峰會

1948年6月,美英法等六國外在倫敦共同提出「倫敦建議」,核心是將這三國在德國的佔領區合併建制,成立聯邦德國。這三國宣佈西方佔領區實行單方面貨幣改革,發行馬克作為流通貨幣。

莫斯科隨即對西佔區實行封鎖,切斷西佔區與柏林的水陸交通和貨運,只保留三條走廊通道。美國通過不間斷地大批空運物資打破了封鎖,同時對蘇佔區需要的煤、鋼和電實行反封鎖。

這是美蘇冷戰第一次高潮。危機持續了一年,1949年5月,西德建國,數日後蘇聯解除封鎖,危機結束。

這次危機也催生了北約,初始簽約國包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義大利、挪威、比利時、荷蘭、丹麥、葡萄牙、冰島和盧森堡。1952年,希臘和土耳其加入,1955年西德加入。

1999年開始,北約向前東歐陣營國家打開大門,成員國總數達到29個,最新成員是2017年加入的黑山共和國。

1999年南斯拉夫內戰,北約維和部隊進入科索沃
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人歡迎北約維和部隊,1999年
北約德國士兵軍裝
2019年,北約在阿富汗還有1.7萬駐軍

根據北大西洋公約,對任何一個成員國的進犯就是對所有成員國的進犯,北約成員將群起共同抗擊,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公約在現實世界的作用是確保歐洲和北美的北約成員國之間關係緊密無間,紐帶堅不可摧。

這種紐帶關係的安全受到的最大威脅,就是蘇聯。 (相關報導: 閻紀宇專欄:搶救「腦死的北約」、「懸崖邊緣的歐洲」法國總統馬克宏當仁不讓 更多文章

但是,跟70年前相比,北約的邊界向莫斯科方向推移了1千公里;自1989年東歐社會主義陣營解體後,前蘇聯的東歐盟國都加入了北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