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北約成立70周年,本屆北約峰會12月也將在最初設立總部的倫敦登場。《經濟學人》10月21日在愛麗榭宮專訪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暢談他對北約的看法。在一小時的專訪中,馬克宏直言不諱,他疾呼歐洲各國應該快點覺醒,因為美國對歐洲棄之不顧,北約則是瀕臨腦死。他認為歐洲當前的處境已經非常危險,必須開始把自己當成地緣政治的強權進行戰略思考,否則未來將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
"If we don’t wake up [...] there's a considerable risk that in the long run we will disappear geopolitically," France's President Emmanuel Macron says of Europe https://t.co/NJs8WAywpj
— The Economist (@TheEconomist) November 8, 2019
《經濟學人》7日刊出法國總統馬克宏專訪,這位已經當了兩年總統,卻還是「只有」41歲的法國領導人,這回談的不是自己的國家,而是整個歐洲。馬克宏質疑不懂得戰略思考、又過度依賴美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已「瀕臨腦死」;他也不敢斷定北約「共同防衛」的軍事承諾,如今還是否算數。此文一出,德國總理梅克爾說她不同意馬克宏的想法,倒是跟北約處與緊張關係的俄羅斯非常開心,外交部發言人稱讚「法國總統說了一回真話」,因為「這確實是北約現狀的精確描述」。
北約還有用嗎?馬克宏:我不知道
1949年成立的北約,當初是為了遏阻蘇聯軍事威脅所成立,《北約組織公約》第5條(如果確認成員國遭受攻擊,其他成員國將及時作出反應)被認為是支撐北約的最重要條款之一。當《經濟學人》對馬克宏問道,他是否依舊相信這樣的安全承諾,馬克宏的答案卻是「我不知道」。馬克宏對美國背棄盟友庫德族人,出乎世人意料地將軍隊撤出敘利亞東北部非常不滿。他認為這是美國「正在背棄我們」的象徵,因此必須重新評價美國的承諾與北約的現實。

馬克宏提庫德族,只是為了酸川普嗎?
川普日前在敘利亞東北部的撤軍決定,讓敵視敘利亞庫德族的土耳其趁虛而入,問題是美國跟土耳其都是北約成員。當土耳其部隊開進敘利亞邊境設立「安全區」,曾與美軍並肩作戰的敘利亞庫德族,也被迫流離失所。馬克宏除了藉此事質疑美國承諾的份量,更批評北約在這整起事件中幾乎失能,跟美國與土耳其都沒有就相關行動進行協調,坐視局勢惡化。
如果敘利亞政府軍以「入侵國境」為由攻擊土耳其,那麼北約真的應該以《北約組織公約》第5條之名出兵協防,幫助土耳其擊退敘利亞的攻勢嗎?這個困境是北約安全承諾的試金石,也是北約在21世紀面臨的真正難題:北約成員國所面臨的安全挑戰各不相同(而非當年的一致強敵—前蘇聯與華沙公約組織),北約究竟該如何「一致對抗」這些威脅?何況部分北約成員國(像是土耳其)也不再堅持北約「自由民主」的核心價值,這也讓北約的時代意義到了不得不重新思考的時候。
歐洲應該覺醒!
馬克宏說,歐洲第一次碰上川普這樣的美國總統,他並未與歐洲共享同樣的理念,而且這件事剛好發生在中國崛起、俄羅斯與土耳其出現獨裁政權之際,脫歐與政治上的不穩定,又讓歐洲的實力進一步被削弱。馬克宏說,這種糟糕的情況在5年前根本不可想像。如果歐洲現在還不覺醒,長期來說,歐洲很可能會失去地緣政治的重要性,至少不再能夠掌握自己的命運。

《經濟學人》說,馬克宏近來的外交舉措其實飽受批評,包括單邊主義(反對歐盟在西巴爾幹半島的東擴)、管得太寬(試圖介入美國與伊朗之間的爭執),但他仍在戴高樂( Charles de Gaulle)工作過的總統辦公室(又稱Salon Doré,即「金廳」)裡侃侃而談,堅持歐洲必須開始反思、開始行動,歐盟也不該只是一個專注於擴張市場的經濟體,而是作為一個戰略強權,重新找回自己的「軍事主權」,並且與俄羅斯重啟對話,否則歐洲將會「鑄下大錯」。
梅克爾不表贊同
馬克宏雖然說的慷慨激昂,但歐洲的另一個火車頭—德國,卻不同意法國人的看法。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7日與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會晤,兩人會後對馬克宏都不表同意。梅克爾說,馬克宏的激烈言詞不符合她對北約合作的看法:「即便我們出現問題、需要振作,也不需要如此以偏概全的判斷。」史托騰柏格則說,北約的內部合作沒有問題,而且與美國的合作比過去數十年還要更密切。 (相關報導: 【國際廣角鏡】當土耳其成了川普的雞肋:從北約東擴史看美土為何交惡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