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有效的」經濟政策,為何遲遲不能出現?

國發會應為臺灣的經濟政策制訂的最重要的部門甚至龍頭,應以宏觀與前瞻的眼光制訂【創新的經濟政策】,其所擬定的政策或計畫也應被各部門尊重並執行。(示意圖/pixabay)

臺灣近十餘年的經濟只是在吃過去累積地茶餘剩飯,為何這十餘年來的政府遲遲無法在經濟上有所突破,除了心態與意識形態作祟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組織上的問題。由於組織上的無意義以安插一堆無能無腦親信為主要工作,再加以規劃運作不當,使得各個部會無法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也因此一套有效的經濟政策一直無法出現。

在歐美先進國家,財政部是政府中規劃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部門之一。在臺灣的隔壁國家可以輕易地發現,日本主要的成長引擎不是通產省而是財務省。美國財政部更與聯準會並列為影響美國經濟發展的兩大政府部門。在美國財政部下尚設有『經濟政策』部門,負責經濟與財政政策的擬定,稅收只占美國財政部業務的一小部分。但反觀臺灣,臺灣財政部轄下國庫署、賦稅署、關稅總局、國有財產局、以及各地的國稅局,幾乎都是稅收的執行單位,財政部基本上可以自此改名為「國稅部」,因為這一二十年來的臺灣已不見「財政政策」,只剩下「稅收政策」。主要的財政官員出於這些稅收部門,當然心中牽掛的只有如何增加稅收與如何可以收到稅,而不管這些「稅收政策」對經濟發展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更為嚴重之處、從中央到地方,盡顯公然玩弄「財稅紀律」,已經完全致財稅紀律于不顧階段。改善之道可在財政部下增設像是「經濟政策」或「財政政策」等的非稅收部門,並賦予這些部門相當的功能。或者如前言直接撤銷財政部更改為『國家稅收署』

另外一個因組織因素而功能不彰的是國發會。國發會應為臺灣的經濟政策制訂的最重要的部門甚至龍頭,應以宏觀與前瞻的眼光制訂「創新的經濟政策」,其所擬定的政策或計畫也應被各部門尊重並執行。但由於執政者管理與認知的缺乏甚或不足,國發會並未凌駕在其他部會,往往它的計畫或政策,對其他部門而言只是一種參考,並未被切實執行。而現下的國發會更淪為分贓集團的計劃與規劃的主要幫手,以創造為各個團夥私人利益為主的需求做政策規劃,而非為我臺灣未來二、三十年,甚或三、五十年發展而規劃。改善方式乃撤銷國發會(或汰除原有組織成員),改在行政院下設『經濟統籌發展小組』臨時編組,成員包含新國發會組頭、財政署長、經濟部長、央行總裁,並由行政院院長為主席、副院長為執行秘書,每月定期開會討論國發會提出的政策及監督政策的執行。

至於在經濟部方面,因掌管事務龐雜,經濟主管向來被這些龐雜的事務纏身,已無多餘精力可以規劃經濟政策,除非經濟部的執掌有所變更,否則經濟部主要的還是以執行政策為主,以規劃政策為輔,把制訂重大經濟政策的任務交給「國發會」或「經濟統籌發展小組」 (相關報導: 坐辦公桌薪水比較好?錯!美國疫情後大缺工,藍領工人薪資暴漲,增幅已超越白領 更多文章

最後,在全球化下,因經濟發展造成財富分配不均,且造成勞工失業,勞動部將是負責處理此一效果的第一線機構。分發救濟金與補助金並非解決之道,政府首先應一次性到位的調整基本薪資為新臺幣4.5萬元以上,而非繼續玩弄「乞丐式調薪的產、官、學把戲」,後再將更多的資源放在各項的職業訓練。輔導失業勞工轉業,才是解決M型社會問題的根本。因此增設職訓機構,「提升職訓機構的培訓品質」,就成為政府重要的發展方向與改善臺灣勞工的基本生活條件與環境。甚而有之,更可提升生育率與改善少子化之疑慮,促進勞資雙方的和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