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你們害的!」5年來,媽媽時不時把割腕照片傳給小楷跟哥哥看,痛訴他們不懂事。小楷常在學校跟同學玩著玩著就哭了起來,哥哥更是擔心到每天在媽媽房門外打地舖睡覺、累到無法上課、最後被退學。
台灣社會角落還有很多這樣的孩子,在在告訴我們:或許每個被唾棄的「壞孩子」,背後都有說不出的辛酸……
家人一天到晚鬧自殺,還傳來割腕照片怒吼「都是你害的」,到底多讓人疲憊?或許連成年人都無法負荷這般壓力,但小楷遇上這樣的事情時,他只是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哥哥也還在讀高中;其他孩子可以開開心心去上學、下課回家等吃飯,小楷與哥哥卻得日夜擔心:媽媽會不會突然死掉?
一個成天自殘的憂鬱症患者,傷的絕不只自己的身體,還有家人的身心,而數年前接獲學校通報、開始接觸小楷的薛社工,娓娓道出這類家庭不為人知的淚水。
一張張血淋淋割腕照,都在泣訴「拜託愛我」
小楷不快樂的童年,或許是媽媽過往人生悲劇的延續,每當社工接觸小楷媽媽,她就滔滔不絕訴說自己經歷的種種不幸──從小就被家人冷落、童年沒有關懷只有責罵,她急著想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遇到對象便早早結婚,怎曉得她並沒有得到一直渴望的「家」,而是墮入更深的地獄。
婆家刁難、丈夫拳打腳踢,這樣的婚姻讓小楷媽媽絕望了,她不知道怎樣才能得到「愛」,患了憂鬱症。離婚後她開始在家接案工作,也交了新對象,但伴侶長時間在外工作、孩子下課在外玩耍不回家,讓她更加孤單、焦慮。
這時,她發現「自殺」是控制孩子最有效的方法:只要傷害自己、傳出一張張血淋淋的割腕照片,孩子與伴侶就會慌得成天守在她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什麼都聽她的,而那正是她一直在追求的「愛」。
於是她反覆割腕、吞藥、注射過量藥品,就是想換取愛與關懷──這是相當標準的「邊緣型人格」展現。
何謂邊緣型人格?日本精神科醫師岡田尊司在《戀愛這種病》一書提及,邊緣型人格源於幼年時期缺乏關愛或曾被拋棄,相當缺乏安全感,總認為自己不被愛、不值得被愛,因此常揚言自殺讓身邊的人恐慌:「周遭的人會為了避免造成他的不穩定而緊張兮兮、如履薄冰,唯唯諾諾配合他變成理所當然,結果就是他控制了身邊的人,按照他的意思生活。」
小楷媽媽一句句「都是你害的」、「都是因為你,我才變這樣」,就是控制孩子的最佳武器。他們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只好乖乖聽媽媽的話,當媽媽情緒穩定後繼續原本的生活,過一陣子媽媽又不滿到爆炸、自殘吸引孩子注意力,不斷進行傷害與控制的迴圈。

曠課退學、破壞公物,被放棄的「壞孩子」或許都有故事
生病的媽媽,讓小楷與哥哥痛苦不已。即便小孩平常是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在學校想起媽媽時仍會不由自主地放聲大哭,他曾試著跟同學訴苦,換來的卻是同年孩子一句「你好奇怪」,再加上媽媽出事時家人也不敢討論為什麼,他只好把煩惱藏在心裡,相信媽媽說的:「因為我不乖,媽媽才會變這樣。」 (相關報導: 爸媽抓狂就在一瞬間!全台精神科就診飆260萬例,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 更多文章 )
小楷哥哥的狀況更為嚴重,他總是擔心「如果我錯過媽媽怎麼辦」,認為都是自己害了媽媽,整夜守在媽媽房門不敢睡、害怕錯過挽救她的時機,因此造成長期缺曠、課業表現不佳,在高中時被依校規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