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信良專文:台灣採行雙首長制的爭辯與實踐

作者表示,台灣的政黨政治正隨公民社會的成熟而漸趨成熟;一方面,總統和國會同時選舉,或選舉時間接近,會讓總統選舉的熱潮直接帶動國會選舉。圖為總統蔡英文。(總統府提供)

國是會議與總統直選

1990年6月,黃信介主席和張俊宏秘書長領導的民進黨中央,參與了國民黨李登輝總統召集的國是會議,積極主導整個會議的進程,最後並讓會議通過了民進黨所希望達成的結論。

民進黨在這個會議正式提出了總統由全民直選的主張。

總統直選和國會全面改選,是1980年代的台灣民主運動最主要的兩項具體的政治改革訴求。在1990年的國是會議,由於國會全面改選已經是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同意接受的改革,民進黨因此集中努力要讓會議接受總統直選。

在這次會議之後,國民黨並不打算就此接受會議的結論,支持總統直選。在會議之後成立的「國民黨憲政改革策劃小組」,成員包括當時的司法院長施啟揚和黨副秘書長馬英九,仍建議總統選舉方式採「委任直選」。這就是為什麼在1991年4月進行的第一次修憲以及1992年3月進行的第二次修憲,雖然強化了總統的職權,卻並未修改總統的選舉方式。

是民進黨的激烈抗爭和堅決意志,讓兼任國民黨主席的李登輝總統在最後關頭選擇支持總統直選。

就在第二次修憲會議舉行期間,民進黨於1992年4月19日發動了數萬群眾佔據台北火車站附近的街頭,準備作無限期的抗爭活動,要求國民大會通過總統直選的憲法增修條文。這是一場非常慘烈的抗爭:所有民進黨的領導者都在大雨滂沱中夜宿街頭,而群眾則與軍警衝突不斷。這個活動持續六天五夜之後,被國民黨政府動用軍警強行解散,但是,它所召喚起來的人民支持總統直選的力量已經勢不可擋。

20170924-行政院院長賴清德拜會前總統李登輝,賴清德攙扶李登輝走出門。(甘岱民攝)
前總統李登輝。(資料照,甘岱民攝)

民進黨的憲改小組會議

國民黨政府於1987年解除了在台灣施行長達四十年的戒嚴。作為台灣民主運動領航者的民進黨,在此之後關注的焦點,逐漸從結束舊體制的抗爭轉移到規劃新體制的建構。為了凝聚黨內對參加國是會議的意見,也為了準備提出民進黨本身的憲法版本,從1990年四月到6月,民進黨中央組織了十場密集的憲政小組會議,由政策中心主任黃煌雄擔任召集人。這可能是台灣歷史上最認真的關於憲政問題的討論。幾乎此後二十年民進黨所有的領導菁英都參加了這個盛會。

總統直選很快成為與會者的共識,但是,並非沒有反對的聲音。反對來自兩方面:主張內閣制的憲法和政治學者認為虛位元首不必直選;而擔心政治強人再現的民進黨人則憂慮總統直選會助長這個趨勢。老牌自由主義者傅正表達得最為直白:

「基本上,我還是主張內閣制比較民主。我覺得李登輝的胃口越來越大,將來再配合民進黨主張總統制的話,他權力越來越大,我看將來不得了。我想應該把他拉一點下來,可能好一點。民進黨當初主張總統直選應該有一個很大的背景,因為由老代表來選總統根本沒有民意,所以才主張總統直選。」

屏東縣長蘇貞昌也呼應傅正的看法: (相關報導: 國會亂象多》立委提案94狂,不但帶頭違法還指定要排除憲法 更多文章

「民進黨會提出總統直選及民間的呼聲有一前提,那就是總統是由老代表選出,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如果將來的設計已進入到國會全面改選,產生的代表再去選出虛位總統,那民間還會不會對總統民選有那麼殷切的需求:這是值得觀察的。如果總統由民選產生,那絕對不是虛位元首。設計一個虛位的元首,這比較合憲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