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私校學費補貼方案:走味的教育平權

私校生學費下學期起將補助3萬5千元。(取自一個澳門人blog)

2023學年上學期已開學,但是私校的莘莘學子還得等到這學年的下學期,才能享受到「拉近公私立學校學雜費差距及其配套措施方案」的福澤。

此方案主軸是拉近公私立學費差距,針對59.2萬名私立大專學生「一年定額減免私立大專學雜費3.5萬元」,另有3項配套措施,分別是:「公私立大專經濟弱勢學生加碼補助1.5萬至2萬元」、「高中職全面免學費」和「精進就學貸款申貸及還款措施」,又稱「拉近差距1+3方案」(簡稱1+3方案)。經費來源由中央政府全額支應,採外加預算219億,也就是說全數新增,不排擠既有之教育預算[1]。

此項預算已編入202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案中,預定2024年2月開始實施,政府兌現了額外編列,不會壓縮現有教育資源的承諾。惟「1+3方案」顯然源自於選舉考量,人民自會擔心,若選舉結果政權轉移,政府是否會持續遵守此項政策承諾?此方案會不會賞味期只有一年,政策能否每年延續下去?仍有待政府讓人民建立信心。

選舉支票真好,錢要花在刀口上!

讓我們先客觀、務實地檢視這張政策支票所釋放的訊息。

總統大選將屆,執政黨的候選人在青年階層的人氣似有低落,當局要增強青年選票的向心力,只好在選前時刻,急著推出能叫好且叫座的政策,1+3方案能對青年學生和家長族群帶來實質利益,體現出台式民主政治之選舉文化帶來另類好處!整件事由教育部長先拋出補助私大學生學費議題,隨後行政院長加碼宣布私中學費全免,然後在行政院院會通過補助幅度更大的此方案,決策過程均為由上而下,事前毫無預告與公共討論,坐實了施政經費支用,不過是握有行政大權者的一句話。民主政治,權責必須相當,這樣有權力花錢而不必溝通聽證,不須效益評估,是否也是台式民主政治的另類特色?而高雄市陳市長在政策發布之前,已先向行政院提出再減輕私校生學費負擔之建議,方案宣布後陳市長立刻表示「感謝中央採納其建議,展現政府照顧下一代的決心與行動」,這種鋪陳預告在先,感恩戴德於後,經過媒體報導,更讓人怎麼看都覺得是一種選舉套路[2]。

高中職學生不論貧富,全面免學費,有人盛讚終於真正落實12年國民義務教育,也有人認為不應取消原有排富,應另合理設定排富門檻。儘管意見不一,但此舉減輕學生求學負擔仍值得肯定。事實上,公私立高中職的學校排名樣態不同,高職公立者排序較私立高職在前,高中除公立明星高中外,許多私立高中比一般社區型公立高中更受歡迎,不少家長並不在意付出較高學習成本,在意的是學生受教品質,也就是家長對於付出學費高低的感受,繫乎對其子弟學習成果的期望值。無論其中殊異,一律免學費,而公私立高中職之差序格局如高職高中化、重高中輕高職、重升學輕技藝等社會價值觀仍然維持不變的話,1+3方案花的錢就只是雨露均霑,無助於整體高中教育階段的品質,錢就算是沒花在刀口上。 (相關報導: 黃丙喜觀點:郭台銘好像開了窗 更多文章

以高等教育來講,1+3方案並非拉近公私立大學學費差距,只是拉近了就讀公私立大專學費「負擔」的差距;公私立大學生單位成本雖計算方式各有不同,但公大學生資源遠優於私大殆無爭議,且私大社經弱勢學生比例高於公大,課外打工者也遠多於公大,學習之主觀條件大不相同,此方案減輕了私大學生經濟負擔,希望順勢產生外溢效果,若果能讓大學生無後顧之憂地專注學習,改善學力下降和提升人力素質,才是把錢花在刀口上的良方美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