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假新聞」的討論,最近網路上焦點話題就是百萬youtuber錫蘭以一篇〈台灣媒體的下限能有多低?〉的影片,談到他在此之前有關將離台來談到一些議題,遭到媒體斷章取義,並在留言區遭到網友惡意攻擊,這種鋪天蓋地式的「批判」明顯地「非常不尋常」。錫蘭表示他在釐清根源之後,發現這些帶風向報導的都是出自同一位記者,而「第一個寫這篇新聞的記者,他的名字叫做林偉帆」。
錫蘭此文一出,馬上引起不少人點閱,一時之間「林偉帆」成為鄉民熱搜詞。林的背景還有過往在網路上的「豐功偉業」也被一一揭開,以他名字發表的報導配合聳動的標題,讓人怵目驚心而且臉紅。
無風不起浪,錫蘭以他是一半中國一半比利時血統,還有他以往做議題與視頻時的風格與內容,的確有一些觸及到台灣生活與媒體表現,當然有些他自己個人的主觀與體驗,不過,議體是可以攤開來討論與對話的。當錫蘭指名道姓地指出「林偉帆」時,這是有針對性的「評論」。當然更需要客觀與公正地處理。尤其是林偉帆這方面也應有所回應。只是錫蘭所揭開林偉帆的「報導黑幕」時竟被某些媒體指為「中共同路人」,顯然這時已經不再是議題討論,而是立場/意識形態的「加料」了!
由於錫蘭本人是百萬網紅,再加上他的風格,點閱率快速上升,鳥但越過百萬,更來到180多萬,讓林偉帆所服務的「三立新聞網」受到強大的「壓力」,9月19日發表三點聲明來說明對此一事件的態度。首先是承認林為《三立新聞網》的同仁,其報導皆有署名,並非造假。其次,虛心接受外界批評,並誠心檢討與反省《三立新聞網》相關編輯採訪流程。也會針對本次引發討論相關內容,由該台自律委員會,邀相關學者與社會人士討論後做成報告向外界說明,最後,廣納各界的意見,做為日後改善精進的動力。
據了解,這是三立新聞「首度」發表聲明,顯示出三立對此事件的重視。不過,三立並未「暫停」林偉帆的報導,在9月16日之前還可以看到「娛樂中心/林偉帆報導」,9月18日之後迄今在林偉帆名下的新聞改以「娛樂中心/綜合報導」或「生活中心/綜合報導」…,從內文與標題來看該還是林偉帆的風格。顯示林偉帆還在發稿,三立也還在觀望看輿論有沒有再關注這個議題或林偉帆,再做後續處理。
當然,三立也會等到這個新聞自律委員會開完會後,再從委員們所建議的來處理此事。因此,何時才會再完整地處理李偉帆事件,恐怕還得等上一段時間。只是一旦等到時,可能大家都忘了這件事或記不起「李偉帆」是誰了!
觀察李偉帆的新聞產製與內容,最大特點就是標題聳動,敢於在腥羶報導上「作文章」,他和三立另一位張姓記者在被指出他所寫的普丁分身新聞有嚴重錯誤,同樣地這位記者也一直在發稿,重點就是他們發稿從政治到娛樂、生活還有氣象,一天至少發了12-20則新聞,若是這些新聞沒有經過查證就出去。各位結果會是怎樣呢?
(相關報導:
孔令信觀點:教宗訪問蒙古的雙重用意
|
更多文章
)
至於李偉帆和張姓記者目前的操作中,明顯地不再鎖定明星來炒作,是開始針對網紅或網美,特別是這些網紅或網美本身就有高流量與鐵粉,一旦鎖定,就有可能賺來更多流量。像這次針對錫蘭的攻訐,還有同樣攻猛攻支持錫蘭的網紅「放火」,就是朝這個方向來操作。
網路媒體當然非常重視流量,然而若是只顧流量而不問是非與對錯,這樣發出來的訊息,不就是讓自己產製的內容成了「內容農場」嗎?其次,沒有查證就是沒有守門,不做守門動作就是放棄對於新聞品質的要求,不做新聞品管,如何自詡是「新聞網」呢?
最關鍵的是,若是為了創造與提高流量而「斷章取義」或「以假亂真」,這不就是在做「假新聞」嗎?
錫蘭在直指三立記者林偉帆的事件上,無疑地就是點出了現今在國內部分媒體的操作。三立既然已發表聲明,顯示有心來檢討自己相關編採流程,不過在內部編採人員的管理與內容產製的要求,若是無法趁著這個事件的新聞自律做出改善與檢討的話,而一味地屈從流量來決定報導的話,很抱歉,「林偉帆」還會不斷出現。反之,若能因勢利導回歸到嚴謹與客觀的守門要求,讓新聞品質不用作假或刻意討好消費者的眼球,回歸新聞報導事實與直擊直相的軌道。錫蘭與林偉帆的這場論辯很可能會是國內新聞界自律與打假的重大起點!
附帶要提的是,國內因蛋而下台的前農業部長陳吉仲,在二度請辭臉書上二千字留言,為自己的進口蛋的政策辯護:「我必須很堅定的向社會大眾說明,面對國內雞蛋供應不足時,專案進口雞蛋確實是為了顧及所有消費者糧食安全,同時不影響國內蛋農生計,一個最佳的作法。」這樣的說理看似不錯,可是陳部長忘了在此之前民眾買不到蛋的「痛苦」。他的進口雞蛋就是民怨四起之下不得不做的應變措施。
既是應變措施,那麼如何讓進口雞蛋順利採購並安全、順利抵台並即時紓解國內蛋荒問題呢?「超思」風暴不正是凸顯出來農業部在倉促之間為了尋求蛋源而爆發出來了「急就章」,後續引發出來的巴西蛋的問題更在標示日期、混入國內蛋而販售,液態蛋以過期銷毀…等等一連串爭議,前段所涉及的官商是否有勾結圖利的問題,後段則涉及食品安全的問題,種種爭議不斷浮現,陳吉仲的臉書卻只提到「專案進口雞蛋是對消費者和農民權衡之下最好的作法,才能讓消費者吃的到蛋、買的到合理價錢的蛋。也因為有庫存調節機制,不會讓進口雞蛋衝擊國內雞蛋供應市場,保障國內蛋農生計,所以農業部勇於承擔此政策。」
問題是當業者依著農業部的專案進口雞蛋方案,在全聯買蛋時卻會吃到水煮蛋扭曲發黑的情況,學生團膳時吃下了來自巴西的蛋(不知是否有問題),有些超商買到的茶葉蛋同樣也是來自巴西,……至於價格50元買一盒蛋的時代已經不復見,79元買到的白殼蛋竟然比正常蛋小了一號。想要吃安全的好蛋,上百元一盒已經不在話下。與陳部長所說合理價錢買到的蛋差得很遠。
陳部長提到有一次勘災時問到焦農夫婦需要政府怎樣幫助,對方沒有提到希望政府補助多少,回答部長只希望趕快整理家園重新站起來,部長頗有感觸:但是部長卻沒有看到消費者買不到蛋,現在因著巴西蛋種大重問題而不太敢買蛋,這樣的困境同樣部長與執政黨的官員與民代似乎都沒有感受到,或者根本不敢面對。只因為從總統到農業部一再堅持進口蛋政策是對的,卻沒有人去檢討為何蛋蛋危機迄今沒完沒了呢?
(相關報導:
孔令信觀點:教宗訪問蒙古的雙重用意
|
更多文章
)
當陳部長面對記者做說明時,背後的PPT顯示出來是「專案進口雞蛋完整說明」,既是完整說明為何記者愈問愈多疑問出現?所以當第一次傳出「被請辭」與第二次「請辭獲准」時,短短幾天之中如此「變化之巨」又是何故?若是專案進口雞蛋政策是對的,又有完整說明,為何和民眾的感受相差那麼遠?
看到部長臉書提到:「…近日對於專案進口雞蛋的執行過程,遭到外界不實的抹黑、造謠、指控,而造成社會大眾不應有的恐慌,農業部同仁遭受不應該背負的指責,因此我要一肩扛起責任,讓紛紛擾擾平息,決定請辭農業部長一職。」我們想要問的是民怨沸騰之際,農業部的說明從部長到其他相關官員說明都說不清楚時,不正意味這個專案進口政策有問題嗎?民眾食安亮起紅燈時把關的農業部與食藥署難道不用負責嗎?陳部長請辭負責是責任政治應該有的承擔,可是那些同樣應該負責的其他政務官員呢?是否也該承擔起自己的政治責任呢?再者,如何為蛋蛋危來做完整善後,好恢復民眾對於食安的信心,請問蔡總統與執政黨還有接替陳部長的政務次長是否也該認真面對與處理呢?
最後,要提的是陳部長談到七年來在農委會到農業部的日子,「歷經無止境的抹黑、認知作戰、各種顏色的無情攻擊,但我毫無畏懼,因為有一群真正為台灣農業努力的夥伴們,跟我一起往前走。」顯然,陳部長的感覺與農漁友和消費民眾的感受差了好遠,對於台灣的農業發展所有的問題爆發開來之後,陳部長都只有一招:就是用錢補貼而已,至於根本解決之道七年多來不見任何專業設計與解決方案出台。可是養1450做得最多的就是農業部,卻一再強調被無止境的抹黑、認知作戰、各種顏色的無情攻擊。從這次蛋蛋危機中陳部長如擠牙膏式問一點說一點,又有意無意地釋放「假訊息」或「不實訊息」,一度還推開記者的麥克風不願意作答,而完整說明同樣是愈說愈不清,這裡面到底有多少貓腻?陳部長根本沒有交代清楚,如今他下台了,整個事件發展是否能說得完整與清楚?顯然,是執政黨當務之急。只是當官方不願意或不敢說清楚,不能給全民完整的交代時,卻反咬有人放話、抹黑與攻訐。自己可以釋放假訊息或錯誤模糊的訊息給社會大眾,卻不容民眾或媒體質疑,這樣做和上述網紅與記者之間的爭議有何差異呢?只是網紅與記者之爭涉及到是媒體與記者的聲譽,政府不能公開透明執政政策的過程,不讓人檢查政策執行的錯誤與過失,反而指責有人造謠、放風聲,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卻是對執政黨的加深不信任感與食安健康的不安感啊!
(相關報導:
孔令信觀點:教宗訪問蒙古的雙重用意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