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裝劇裡經常可以看到,在過去帝權國家的威權統治下,一旦有百姓犯了殺頭之罪,罪犯就會在斷頭臺上當眾受刑,過去行刑的時刻大多是午時三刻,也約莫是中午12點30分左右,受刑的時間不僅有嚴格限制,連受刑的季節也都在秋季居多,因此才有「秋後問斬」一說。而有罪之人必須要在特定的季節和時間斬首共有以下三個原因。
古代斬頭為何一定要選在「秋後午時三刻」?3大原因曝光
1. 午時陽氣最盛
中國歷史學家紀連海表示,會選在午時三刻行刑是因為這個時候日正當中,是因為這時候地面上幾乎看不到影子,此時陽氣最旺盛,可以壓制陰氣,讓妖魔鬼怪不敢出現,也是為了幫劊子手和圍觀民眾壯膽。
2. 降低囚犯痛苦
因為過去的囚犯都會被關在不見天日的地牢中,精氣神自然而然地比一般人虛弱委靡許多,而中午的陽光非常刺眼,囚犯因為不習慣陽光因此會顯得昏沈,在砍頭時也沒有太多的力氣反抗,因此對於囚犯來說,可以減去掙扎之苦,相對的行刑的成功率也較高。
3. 行刑時的蕭瑟之風
為了營造行刑緊張和嚴肅的肅殺之氣,古代會選在萬物凋零的季節來執行砍頭之罪,另外,再加上秋季是農作物已經收成的季節,老百姓可以再不會耽誤農務的情況下前來觀刑,也可以達到殺雞儆猴和宣揚官威的效果。 (相關報導: 古代戰爭為何大多都發生在秋冬?歷史課本沒寫的4大原因,既現實又有智慧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林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