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領30000元的小資族,也可以在短短6年內,累積到千萬資產?在由謝哲青、路怡珍主持的《下班經濟學》中,就邀請到基本面高手陳喬泓,他跟許多人一樣,曾經是32K的上班族,甚至也在股海裡賠過上百萬,現在卻靠一個公式,在股市中掏金千萬,一起來看看他是怎麼做到的!
簡單來說,基本面就是影響公司財務與獲利的所有因素。像是原料成本、銷貨數量、廠房水電費、產品售價變動、乃至於產業供需狀況、經濟景氣、員工加班時數等,皆在基本面的分析範圍內。有些基本面會記錄在公司的財務報表上、有些則無,而分析財報的數據就是標準的基本面分析。此外,基本面除分析財報與了解公司財務狀況等「量化」的分析外,更包含其餘「質化」的分析,像是公司的經營或管理面是否有能力帶領公司與整個產業發展及未來趨勢、公司是否有充足的創新能力等也皆為基本面分析會做的相關研究。技術面分析則著重在股價的漲跌趨勢,人們常使用K線圖及量價關係等技術面工具來做預測;籌碼面分析著重在法人持股與大戶散戶的比例,尤其是追蹤外資與投信的持股操作,這兩種分析常與基本面來做比較。
28歲才開始買股票,卻遇上金融風暴慘賠百萬
陳喬泓表示,自己本來的人生志向是成為一名平面設計師,高中與大學皆讀設計類相關科系,畢業後剛好遇到環境不景氣,「丟了超過50封履歷卻沒找到合適的工作」,後來在因緣際會下,於某電子公司任職美工,月領32K的薪水,一年後發現自己僅為「老闆的手」,意即老闆叫你做什麼,你就要做什麼,「感覺自己的人生差不多就這樣」,後來有次陳喬泓逛書店,偶然在投資相關的書籍區翻閱,發現投資很有趣,「剛好翻到鄭弘儀的書,裡面寫說若每年可穩定獲利20%,複利的話,你就可以財富自由」,這讓陳喬泓有著極大啟發,後來便辭去僅做一年的工作,開始擺創意市集,「白天畫畫,假日去擺創意市集,早上看盤;之後和家人借了17萬元,集資20萬元,開始設計與投資並存的生活。」
不過,陳喬泓在投資歷程上也曾慘賠上百萬元。他分享,自己進場時間為2006年,2006年至2008年是多頭(指投資者對股市看好,預計股價將會看漲,於是趁低價時買進股票,待股票上漲至某一價位時再賣出,以獲取差額收益),「就你怎麼買,你就怎麼賺,那時覺得這樣買應該可以」,而當時在創意市集的收入還不錯,「我就有加碼,加到100萬元,然後100萬元賺60萬元變成160萬元,但遇到金融風暴後,100萬元就不見了,直接剩60萬元。」
(相關報導:
富邦金、國泰金、中信金...明年反轉劣勢發股息?內行人解析5檔金融股財報:這1檔反彈氣勢高
|
更多文章
)
金融風暴,又稱金融危機。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像是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常隨之而來的信用緊縮,是一種貨幣需求快速增長大於貨幣供給的狀況。
不用再看財報、K線! 5招心法挑出翻倍成長股
其實很多人在金融風暴那一波,確定完整個投資風格後,才有可能再翻盤。所以後來陳喬泓找到自己的投資策略,就是成長股。但成長股的選股方法中並沒有技術分析,技術分析哪裡不好?許多人開始學投資時,都是「技術分析派」。
技術分析是分析過去價格走勢,並預測未來價格走勢的市場的價格分析方法。匯兌市場過去的價格走勢和未來的價格走勢並不會一模一樣,但可能會出現類似的價格走勢。利用市場此種規律以尋找與過去價格走勢類似的模式,就是技術分析。
陳喬泓認為,技術分析沒有不好,要靠技術分析賺大錢,首先要學會自律,因技術分析是機率的問題,「就是這個線型出現時,可能是60%會這樣走,40%不會這樣走,那你如果每次都停損,該停損就停損,然後該賣就賣,我覺得技術分析其實是OK的。」但後來技術分析不適合自己的原因是,他發現國外的投資大師大部分皆是用基本面分析操作比較多。
「為什麼一家公司它可以一直漲不停?像是台積電、Apple等,這種股票為何可以一直漲不停?就是你去看他的EPS(每股盈餘),它的獲利一直在成長。」陳喬泓說道。
瞭解這項基本原理後,陳喬泓發現,自己不需要那麼辛苦的去看技術分析的一些線型,「我就去找好公司,我買得起、我長期持有,我就可以得到高獲利」,至於要如何篩選出具有成長性的股票?選股指標又是什麼?陳喬泓說,有些人光是聽到基本面分析或要看財報就覺得眼花撩亂,「我數學又不好!」但這些跟數學沒有關係,跟邏輯較相關。「財報其實坑我很多」陳喬泓指出,這檔股票會不會漲?這間公司未來獲利會不會成長?關聯性最大的就是下列五大指標,「如果把大家去蕪存菁,我發現過去我買那些股票,它會漲可能五成至一倍的股票以上的,它們都具備這五大指標,所以如果我們要找股票,我們就要找符合這些條件的股票,代表說它未來大漲的機率很高。」
成長股核心選股5大原則
1.近5年營業收入正成長。
2.近5年稅後淨利正成長。
3.股東權益報酬率在15%以上。
4.近5年毛利率穩定向上。
5.近5年現金股利正成長。
這五個指數的成長,象徵的就是公司賺錢,除賺錢外,它有沒有其他意義?
陳喬泓表示,對營收而言,有點像是下雨,雨下很大時,它其實不一定會留在集水區,「但如果雨一直下,它最後流到集水區的機率就很大」而集水區就像淨利,若淨利越多,代表這間公司越賺錢,未來可配發給公司股東的現金股利,基本上也會越來越多,「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再來是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最重視的指標「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即為幫股東賺錢的能力,如果ROE在15%以上,代表這間公司每年的ROE淨利來講,它可以每年用15%的速度在翻,會一直成長。毛利率則可看出一間公司的競爭力,毛利率越強就代表公司與同業相較的話,較不會受到市場競爭的影響、不會讓公司產品的銷售越來越差。
成長股操作不敗準則!抱6年竟賺400%
信邦(3023)週線圖。(《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
信邦(3023)2016年至2020年經營績效。(《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
像是信邦(3023),陳喬泓說,該檔股票已持有六年,「它就是所有的條件,不管是營收、淨利、EPS、ROE還是毛利率,都是穩定成長。」營收從2016年的129億元至2020年的218億元,每年逐年成長;淨利也在成長;EPS從2016年的5塊錢(5.15),到2020年時已來到賺9塊08(9.08),「它幾乎沒有衰退,過去11年中,沒有一年的營收跟EPS是衰退的」,至於ROE在2016年至2017年呈現衰退,衰退0.1個百分點,像這種要怎麼辦?陳喬泓說明,ROE不太可能會像營收或EPS一樣逐年成長,ROE若維持15%或20%以上,就是一個好指標,「不過,若它可以逐年成長,當然更好,但難度非常高。」
信邦(3023)股利呈階梯式成長。(《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
再來從信邦的現金股利來看,它從2009年只有配1塊,到2020年時已配到6塊3,橘色處為現金股利,等於每年的股利都比之前一年更多,然後逐年成長。信邦主要是做連接器的公司,全世界的大廠,像是Amazon等,都是信邦的客戶,因此信邦是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公司。陳喬泓接著分享,自己2015年,在60塊時買進,「最近(影片發布時間為2022年1月3日)收盤價大概是260幾塊」,所以這種類型的股票,只要它獲利沒有衰退,股價也沒有超漲,自己就會一直持有它。
信邦(3023)週線圖。陳喬泓分享,自己2015年,在60塊時買進,最近(影片發布時間為2022年1月3日)收盤價大概是260幾塊。所以這種類型的股票,只要它獲利沒有衰退,股價也沒有超漲,就會一直持有它。(《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
而上面五項成長股核心選股原則中,最關鍵的是哪一個?陳喬泓則說,每一項都很重要,若硬要挑一個,陳喬泓建議,一般投資人可去看現金股利正成長,原因是看一間公司,每年現金股利一年比一年更多,股價也上升,幾乎呈現正相關,信邦就是最好的佐證,台積電、中租KY基本上也符合這樣的條件。
陳喬泓接著舉例,康友-KY(之前的地雷股),它每年基本上都賺10塊上下,可它的現金股利卻一年配的比一年更少,「那這樣的東西就有問題」,康友-KY 的EPS是有賺的,可是它財報有可能是「有動過手腳的財報」,所以它現金股利其實沒辦法,正常來講是EPS要成長,那它配現金股利會隨著EPS越來越多,配發越來越多,「可是它剛好相反,EPS明明有成長,但是它的現金股利卻減少,這就是地雷股的明顯指標。」
康友-KY(6452)週線圖。(《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
康友-KY(6452)股利政策。(《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
數學白癡也能懂! 一道公式算股票進出時機
總報酬本益比的總報酬是指盈餘成長率加上收益率等於總報酬率,再把總報酬率除以本益比,即可得出一檔股票的「總報酬本益比」數字。 其公式為: 假設一家公司的盈餘成長率為20%,收益率為10%,兩者相加為總報酬率30%;若目前的本益比為10倍,總報酬本益比則為3倍(30÷10)。
一般投資人在股市裡獲利,主要來源有兩個,一個是你在50塊錢買,然後100塊錢賣,中間的價差;第二個是來自於你的收益(殖利率、收益率),那為什麼股價有價差?是在於你的公司成長,公司成長後,股價就會因你的成長,去帶動股價上漲。因此,這兩個主要來源稱為總報酬。
1.總報酬率=盈餘成長率+收益率(殖利率)。
2.總報酬本益比=總報酬率÷本益比。
透過公式計算,如果在1.2倍以上,就代表現在的股價是被低估的,那你可以買進;若在0.8倍至1.2倍之間,則代表股價是合理的,你可能可以繼續持有,也可以稍微觀望,「空手者不買,持有者不賣」;如果低於0.8倍,即代表目前的股價是被高估的,你可以選擇賣出。
總報酬本益比買進與賣出標準。(《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
總報酬本益比公式,以信邦為例。(《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
到底是每一季每一季,還是每一年每一年?以信邦而言,陳喬泓解釋,在2015年買時,自己就觀察這間公司過去五年中,每年的盈餘成長率皆超過21個百分點,而公司每年年底舉辦的法說會中,會發布最新的營運狀況,公司對未來還是看好的,「它說明年我們預計還是可以兩位數成長,公司的擴廠之類的,客戶基本上都沒有問題。」而我們要留點安全邊際(股票價值與股票價格的差距,也是評估內在價值犯錯時減少風險的方法),打個折,假設我們預估它未來的盈餘成長率有20%,打8折為16%;5%殖利率是因自己當時買時股價為60,它配的現金股利是3塊,所以殖利率是5%,16加上5等於21,21為總報酬率。總報酬率21%除以它那時的本益比(在60塊時本益比是13倍),除下來的總報酬本益比是1.6,意即這檔股票嚴重被低估。
股市創高還能找成長股? 達人舉一例秒解答!
陳喬泓表示,自己較少去關注大盤現在幾點,很多投資人會有的迷思是「現在好像指數很高,所以我就先離場觀望」,尤其是買ETF就是大盤漲,然後就覺得我現在手邊的這些持股現在是漲的,但ETF反而更應該要持續定時定額一直存。以個股來看,陳喬泓指出,除非你買的是台積電,否則舉例像大立光,大盤從8000漲到18000,可是大立光從6000跌到剩2000,所以個股的走勢與大盤的走勢並沒有相關性。如果你的公司獲利是好的,你就可以一直漲;公司獲利差,大盤現在在往上漲,跟你也沒有關係。
美利達(9914)VS 加權指數。(《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
陳喬泓舉例,以當時買美利達的例子來看,2011年時股價大概是50塊左右買進,同時間的大盤是9000點。(《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