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你給翻譯翻譯,什麼叫不算數?

2012年4月,中菲在黃岩島對峙的衝突發生。接著2013年1月,菲律賓就提起南海仲裁案。圖為中國啟動黃岩島擴建工程。(取自新浪軍事)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理論上,理論和實際是一樣的。但實際上,他們不一樣。」(In theory, theory and practice are the same. In Practice, they are not.)

中國外交部在2009年5月5日,盛大地告知外界,他們在當年3、4月間,便從各地域司、條法司,囊括專才,設立了新的「海洋與邊界事務司」,當時的發言人馬朝旭說:目的很清楚,是「為了有效應對與周邊鄰國陸地與海洋邊界糾紛」。該單位的主要職責,看來有著弘遠的理想,服務大國和平崛起的戰略。

但,這叫理論上。

幾年後,2012年4月,中菲在黃岩島對峙的衝突發生。接著2013年1月,菲律賓就提起南海仲裁案。2014年5月,中越因鑽油探勘的邊界糾紛,引起排華暴動。波及我國。到了2016年的近日,中國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代表受訪說,「菲律賓不講法,仲裁庭不能管,裁決不算數」。

這個單位至今,能不能解決問題不知道,理想還在不在也不清楚,存在的理由還有沒有也很難講。

不過,這就叫實際上。

菲律賓講不講法? 人家都已經提起訴訟了,你說菲律賓講不講法?人家要跟你講,你不講,只在法庭外一直講,碎碎念。這就叫講法?

仲裁庭能不能管? 菲律賓的律師團、仲裁庭管轄權判決,以及好幾位喊得出名號的國際法學者都論過了。就講最近的。

這兩週有3篇高端大器上檔次的文章出爐,大概就是在批評兩個仲裁庭有擴張解釋1982年海洋法公約爭端解決條款的潛在問題。作者分別是英國外交部條法司前副司長Chris Whomersley,刊載於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評南海仲裁。

另兩篇,由已故牛津大學Ian Brownlie教授的徒弟,德國波昂大學的Stefan Talmon教授撰寫。一篇講模里西斯對英國的Chagos Protected Marine Area Arbitration ,另一篇論南海仲裁庭,都在批評此兩案關於管轄權,有擴張解釋與適用海洋法公約的疑慮。網路上很好找,想找就找得到。

你大概想,這哪來的頭殼破洞的書呆子,掉什麼書袋?在胡扯什麼?

先試著這樣問,在各種國際法院或相關法庭的判決中,有沒有問題很多,或說判決出來後,被很多人批評的?或問,法官會不會弄出個爛判決?

當然有。國內法院可能有垃圾產品,國際法院和法庭當然也有。

Publish or Perish 每個判決都有人批評

理論上,每個案子的判決都有人批評,若沒事不批評,那國際法學者哪有飯好吃。Publish or Perish 這句話在哪裡都聽得到。

舉幾個例,被罵很慘的例。事實上,吸引批評的標準很容易掌握。本質上,每個國際訴訟都是重量級國際政治爭端,但反射在專業社群的討論中,政治性越高的案子,通常就會獲得越大的矚目。因此,大家每每摩拳擦掌,等著要抓這些判決的小辮子。 (相關報導: 「菲律賓不講法、仲裁庭不能管、裁決不算數」中國外交官:不會接受南海仲裁 更多文章

譬如,有為數不少的學者批評1984年尼加拉瓜在國際法院告美國的那個管轄權判決,是有很多問題的。我還因此聽過一個國際法院的法官,說那個管轄權判決比較接近是個廢物(ju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