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印度因為邊境衝突而關係緊繃,印度總理莫迪正測試廣泛的經濟武器,這些手段包括徹底禁止中國產品與祭出關稅等。然而,美國期刊《外交政策》指出,印度對中國的依賴在過去3年只增不減,在邊境衝突引發的僵局中,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顯然仍占上風。
2020年5月,中國派遣多達1萬人的解放軍部隊駕駛裝甲車、攜帶帳篷,到印度查謨─喀什米爾邦(Jammu and Kashmir)拉達克地區(Ladakh)進駐紮營,那是夾在印度與巴基斯坦、中國接壤邊界之間的敏感地帶,印度譴責中國穿越「實際控制線」,雙方爆發發生衝突,20名印度士兵及4名中國士兵喪生。
自中印兩國對峙以來,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帶領的政府多次表示,印度無法與中國保持正常關係,因為邊境局勢不正常,印度政府還試圖透過大肆宣傳禁用短影音社群平台國際版TikTok、快時尚電商平台Shein、其他數百個中國應用程序來平息反中情緒。

印度嚴重依賴中國
然而,與此同時,印度公司繼續使用人民幣支付10%的俄羅斯石油供應,印度當局在這個議題上保持沉默。人民幣支付顯示,儘管中印邊境局勢讓人擔憂,但印度對中國的依賴在過去3年只增不減,中印雙邊貿易成長,貿易平衡進一步有利中國。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指出,印度部長打破之前的誓言,尋求中國投資。印度當局向電子製造商的要求讓步,讓中國工程師更容易獲得簽證。近幾個月,印度似乎正扭轉2020年拉達克邊境危機針對中國採取的一些措施,當時印度修改針對陸地接壤國家的外國投資政策,要求政府對提案額外批准,《外交政策》指出這項政策旨在拖延及阻止中國的活動。
印度態度軟化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印度需要中國投資電子、電池、電動車領域。今年1月,印度要求美國科技巨擘蘋果公司(Apple)確定那些願與印度合作夥伴建立合資企業的中國零件供應商,印度政府批准了12家中國公司展開此類業務的申請,但其中許多公司最初似乎不熱情,這是因為印度2020年對違反稅收及外匯法的中國手機生產商採取嚴厲措施。過去一年,印度科技投資減緩,這意味著莫迪政府不能再對中國投資採取如此嚴格的態度。
Chinese mobile phone brand Mi puts up a big "Made in India" banner outside its store in Kolkata, amidst rising anti China sentiments in India.They are also on overdrive showing the pictures of factories in India which assemble Mi phones, to the customers. pic.twitter.com/4cwlDQSxmD
— Kiran Kumar S (@KiranKS) June 26, 2020
長期以來,印度政府實行拒發簽證給中國公民,刁難在印度的中國企業等非官方政策。然而,印度極度依賴中國電子製造技術,今年7月,印度同意為負責安裝、擴建、維修工作的中國專家提供更快的簽證處理,特別是印度「製造獎勵計畫」(PLI)批准的公司僱用的勞工。 (相關報導: 中印領土爭議》中國更改藏南地區名稱 印度:改名也改不了是印度一部分的事實 | 更多文章 )
印度嚴重依賴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半導體、太陽能電池、藥品,這種依賴是印度的另一個挑戰。去年中印之間價值1170億美元的商品貿易中,87%是中國出口,印度價值500億美元的製藥業依賴來自中國的原料藥及中間產品,這是製造國內消費及出口成品的必要原材料。儘管印度過去3年很努力尋找代替品,但目前尚未找到中國以外的材料替代來源。這些關係非常重要,導致莫迪無法減少印度對中國的依賴,因此面臨著危機時陷入經濟嚴重混亂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