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方黨媒高層變流亡分子 北越上校裴信離世

從軍方黨媒高層變流亡分子 北越上校裴信離世。(BBC中文網)

裴信(Bui Tin)在越戰時期,是北越共產黨的一員,1975年北越勝利,擊退美國支持的南越。但自從戰爭結束,他成為不受歡迎的異見人士,他的名字在越南的紀錄中被抹去。裴信日前離逝,終年90歲。BBC記者范娥(Nga Pham)報導裴信的生平:

1975年,一個炎熱又乾燥的下午,越南西貢的總統府內,越南共和國(南越)的代理總統楊文明和他的幕僚緊張地坐在會議室。房間內有一張大桌子,放了幾杯水和腰果。當天的午餐是人參炆牛腱和蔗糖煮魚,但沒有人在吃。

幾小時之前,北越的坦克撞向了總統府外的大閘。楊文明以總統身份,透過電台發表了投降聲明。

現在年過八旬的越南老戰士裴信上校
裴信2013年曾接受BBC中文採訪。他仍然能用中文叫出他50年前見過的解放軍總參謀長羅瑞卿大將,和多次見過的韋國清上將。

裴信曾是一名軍隊記者,後任北越軍隊上校,這比他後來投誠西方後的軍銜低一級。

但裴信是進入房間的最高階的軍官。楊文明那時候正凖備移交權力。但裴信說,「你沒有權力可以移交。」裴信為勝利感到十分興奮,與很多北越人一樣,他花了30年為自己所信的理念抗爭。

「今天是很值得高興的一天,和平將會降臨,戰爭結束,所有越南人都是勝利者。只有美帝國主義者被征服了。」他在房內說。

"Big" Minh and Bui Tin
這張1975年南越投降的照片,裴信穿著軍服站在右方背向鏡頭,楊文明則在中間。

過了幾十年後,越共歷史學家刻意地在這歷史性的一天,不再提及裴信。

理由很簡單,裴信已成為流亡海外的異見人士。

越戰後,越南並沒有如好多人的想像般成為共產主義天堂。越南與原本是傳統盟友的中國也陷入衝突之中,越南在世界舞台上被孤立,一方面要面對疲弱的經濟,一方面要面對分裂的社會。政權無法做好經濟方面的管理,結果民怨四起。

N. Vietnamese Lt. Col. Bui Tin (r), official spokesman for the N. Vietnamese delegation to the JMC, shakes hands with unidentified American Airforce SGT
裴信以北越軍方發言人身份與美軍握手。

裴信感受到國民的憤怒,他身為越共黨報《人民報》的副總編,他在前線看到領導層的衰弱。1990年9月,他獲邀出席法國共產黨中央機關報《人道報》的一個年度活動,裴信決定不返回河內。

沒有人會想到事件會這麼峰迴路轉,他原本被視為是黨內精英,是堅定的社會主義者。所以,他在BBC廣播自己離開越南的消息,震撼了越南的黨和政府。

一名BBC越南語的資深記者杜文(Do Van)回憶說,「在1990年代初,我到河內公幹,開始留意到裴信似乎已對這個政權幻滅了。」

「接著11月,我們在巴黎相遇,他告訴我要透過越南駐巴黎使館,把『一名普通民眾的請願信』轉發給越共,他在信中發表了對越南經濟政治環境的深切關注。」「他叫我透過BBC越南語轉播這封信。」

杜土被時任BBC越南科主任朱迪·斯托(Judy Stowe)委以重任,與裴信進行一連串的訪問,內容是有關他在請願信中的12點訴求。在接下來的六周中,訪問陸續廣播,裴信指控越共政權「官僚、不負責任、利己主義、貪污舞弊」。

「所有越南人都在水深火熱之中,」他說,「當地有嚴重的經濟問題,包括急速擴大的通脹,物價上漲,公務員和幹部的生活質素每日下降。」

裴信呼籲要合力建造「一個以人民為核心真正民主的國家」。他希望可以把國家由「社會主義共和國」改為「民主主義共和國」,把「越南共產黨」改為「越南工人黨」,「為我們的抗爭重拾真正的意義」。 (相關報導: 「噴射背包」的概念竟始於越戰?灑傳單、噴化武,戰略價值超級高,最終卻沒實現… 更多文章

他對一些越南黨的領袖一直以來嚴密保護的私人生活的見解,觸怒了河內的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