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覺醒來,喊著新南向的人又變多了!」八月間,總統蔡英文針對新南向又啟動兩大平台,其一是總統府資政蕭新煌領軍的「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負責籌辦一年一度的「玉山論壇」,並做為活絡新南向政策的重要智庫;其二是為打造新南向產業鏈,宣布成立三大投資公司。
落實政策關鍵在三大投資公司
這使得原本即被批評為多頭馬車的新南向政策恐更加疊床架屋,「馬車」變「牛車」。但也有人說,新南向正是蔡英文針對中國打壓最後的背水一戰,如果小英真能軛住方向,「會是她外交上最大的籌碼。」
自今年三月以來,中美貿易衝突有日益尖銳化及長期化的趨勢,國內經濟勢必受到一定程度的衝擊。因此,蔡英文宣示,必須賦予新南向政策新的階段任務,「加大力道,加速落實」,以分散出口市場及生產基地。
其中,為打造新南向產業鏈成立三大投資公司,將是新南向政策能否加速落實推動的關鍵。
在公共工程方面,蔡宣示擴大「海外投資開發公司」(OIDC)的規模,就是呼應去年八月拋出「策略性融資」三十五億美元給新南向國家,促使新南向國家將公共建設發包給我國工程公司,藉此創造一千億元海外商機;財政部並規畫上述千億策略性融資,將由官股銀行台灣銀行及中國輸出入銀行配合承貸。
事實上,蔡英文去年就已指示外交部,加速完成海外投資公司的改組及增資,以利擴大OIDC整合海外公共工程承包能量,但轉眼一年過去,仍未找到首例案源。
至於在工業方面將成立的「工(產)業國際投資公司」,是新南向三大公司中最受注目者,由嫡系英派、經濟部次長龔明鑫親自操盤,未來資金籌措將由政府和私人合資,包括國營事業,以及在中美爭端發生後,有意自中國轉往新南向的大型台商。
目前已有部分案源,私人企業將會是大宗,不會走砸錢路線;由於是因應產業投資需求,跟政府開發協助(ODA)的性質也不同,會更接近設廠、設通路等具體投資。
知情人士表示,該公司的資本額不會太大,「是投資不是援助」,不需要龐大基金,營運模式較接近創投,整合需求與資源,以國家隊方式往新南向或邦交國去搶下較大型投資案,或為大型台商量身訂做南向方案,並由此公司對投資國的法規及基礎建設等進行專業評估。
每匹「馬」都是正英系無雜質
上述人士也說,以政府和私人合資投資公司形式,若投資案有風險,將由公司承擔一部分,以政府背書讓廠商對新南向感到安心。
至於農業方面將成立「農業投資公司」,農委會國際處處長洪忠修透露,該公司成立的目的純以農業範疇內的標的為主,包括農業生產、加工、農產運銷、行銷、海外布局等,發起公司包括台肥、台糖等公司,邀集私人企業投資。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更指出,未來這家農業投資公司還有更上位的思考,除考慮國內農業發展,更考量到一旦全球人口增加時,糧食供給無法滿足,台灣希望在全球市場有一定的掌握度。例如,在國外投資糧食安全備源基地,當國家緊急需要糧食,可以運回國內。
蔡英文政府上任後,新南向政策是最早啟動也最精「英」盡出的。儘管政策被評為多頭馬車,但細觀每匹「馬」都是正英系無雜質,包括貿協董事長黃志芳、政委兼新南向工作小組召集人鄧振中、台亞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國安會諮詢委員傅棟成,以及三大投資公司其二的主管──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經濟部次長龔明鑫等人,整個新南向政策仍是小英糾合自身所有資源撂下的超私人手筆。
儘管看似有主外主內大將擔綱,兩年多來政策亦不斷加碼調整,但新南向仍有眾多不確定因素,且往往根源於東南亞國家政情風格,龐大合作案急轉直下的風險巨大。
馭多頭馬車,小英統籌力道加大?
例如黃志芳大力促成中油赴印度,拍板在印度總理莫迪大本營的蒙德拉一七○○億元石化聚落投資案,卻因地方財閥在政治關係上「罩不住」,原有的印方投資與減稅等出現變數,中油近來改為選擇與印度國營石油公司合作。
而國泰金到馬來西亞設子行也是金融新南向重點項目,卻因雙方法規因素無法契合,最終宣布破局,也是遺憾的指標性失利。
蔡政府新南向近期更明顯地疊床架屋,究竟原因為何?一名官員分析有兩種原因,第一是其實這代表蔡英文的統籌力度在加大,「多頭馬車的情況她有看到,如台亞基金會等平台,其實是要求各單位把手上資源、聯繫管道、人脈都交出來共享。」
另一方面也代表新南向的確進入找錢、落實的收成階段,「三大投資公司就是要錢,沒有案子何來需要錢?」尤其在中美紛爭下,台商轉移第三地的需求的確變大,「要蓋廠、要電廠(基礎建設)、還要市場,這些也到了該用國家隊來出馬的時候了。」
貿易體系官員認為,以實務面來說,疊床架屋有「政府說不出口的必要性」,主要就是新南向國家政局往往瞬息丕變,又容易遭中國打壓,須分散風險。「白手套是愈多愈好,一條關係受傷了,還有另一邊維繫另一條,或者換組人馬接頭。」
小英新南向政策在此時間點又大幅擴張體制,正說明這是她針對中國最後的背水一戰,所有「馬」都是小英自己人,凸顯她在美國製造的亞洲政治張力下正在尋隙擴張,企圖盡速獲得美國以外的盟友資源。
官員說,新南向國家都還有發展紅利,未來隨內需成長,在國際上會有更多話語權,「就像以前的中國一樣」,如果小英這次能軛住馬車方向,「絕對會是她外交上最大的籌碼。」
蔡政府靠著多頭馬車齊出,展開各部會全面大動員的龜兔賽跑、績效競逐,成敗難料。但事實上,諸多民間各領域的「南向隱形冠軍」早已南向深耕多年,跑在政府前面。
「隱形冠軍」洞燭先機
面對政府積極想要搶攻新南向工程大案卻遲遲無法「破蛋」,台灣世曦工程顧問公司早已憑著口碑,在東南亞國家攻城掠地。
隨著東南亞經濟起飛,衍生出龐大的飛機維修市場大餅,台灣亞洲航空公司成為東南亞國家積極爭取合作的對象。
這些「隱形冠軍」為何能預先洞燭並抓住南向先機?成果又是如何?它們對政府的政策又有哪些啟發?本刊有詳盡的深入報導。
黃志芳(圖)的活力和積極,和鄧振中的謹慎低調成對比。(郭晉瑋攝)
黃志芳拚命三郎,鄧振中領螞蟻雄兵
新南向誰當頭?在全部都是小英人馬的情況下,原本就已經是一個敏感話題。一家人固然好辦事,也少不了搶表現、爭「關愛眼神」的各種較量。其中,拚命三郎作風的黃志芳讓整個貿易圈刮目相看。黃志芳充分發揮年輕優勢,幾乎每一、兩周就往國外飛,只要稍是要角的人士都親自會見,在國外一天排上8個、10個行程都是常有的事。由於新南向國家往往基礎建設不足,交通時間很長,行程結束就快半夜,黃還有餘力跟當地的台商、政商界人士喝酒談事,隔天一早亮相仍然精神奕奕,西裝口袋裡妥妥地插著他的招牌紫色袋巾。黃的超人體力加上形象體面,雙「體」在極度渴望現代化又講究人情的新南向國家,相當奏效,不少大合作案就是這樣一筆筆磨來的。至於另一尊大神鄧振中就謹慎許多。鄧與小英兩人從當年世界貿易組織(WTO)談判即是戰友,也是蔡任陸委會主委時的副手。而貿易體系無分藍綠永遠執政,馬政府時期鄧仍先後任國安會副秘、政委、經長,蔡政府上台後對美、日經貿談判方面能「無縫接軌」,鄧是關鍵因素。不少人批評鄧打著新南向旗號卻沒有明確成績,但他浸淫台灣經貿談判體系20餘年,旗下「螞蟻雄兵」布局綿密。扁政府後期成立的「經貿談判對外辦公室」就是英、鄧兩人手筆,在經歷馬8年執政仍然運作。此辦公室在蔡政府時期升格至行政院層級,其中亮眼人才有不少都已派駐到新南向國家包括印尼、越南等。而鄧振中目前仍是小英授意台灣貿易體系的實際共主,對貿易局以及駐外經濟組等單位如臂使指,傳回的訊息讓鄧人在政院坐仍能知南向事。熟悉貿易政策的學者分析,新南向不只要引介合作案與投資,在整體貿易政策上也須有體制性作為,例如越南五一三事件台商受害,就凸顯與新南向國家的投資保障協定絕對有必要。鄧振中任經長期間,就針對台灣與越南、緬甸投保協定出了不少力。雖緬甸宥於中國仍未談成,但越南已有初步成果。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涵蓋多個新南向國家,未來台灣需對市場如何開放、進行談判,也是鄧的角色不可磨滅之處。(觀尚賓)
「政府開支票,企業埋單」,血淚斑斑可考
為打造新南向產業鏈,總統蔡英文宣示成立三大投資公司,其中公共工程方面將擴大「海外投資開發公司」(OIDC)的規模。
1995年正式營運的海外投資開發公司,係由大型公、私營企業發起設立的公司,由時任工商協進會理事長、中信集團董事長辜濂松響應經濟部號召,邀集新光合纖等大型企業共同成立,資本額9億元,泛公股約占2成,包括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中鋼、兆豐銀及中油等。OIDC主要業務由子公司海外工程公司(OECC)承攬,長期負責友邦機場、港口及公路等各項建設。
熟悉外交事務人士表示,OECC運作模式本就是「左手貼右手」,也就是拿外交部或國合會編列預算從事友邦建設。如今,蔡政府有心結合千億融資,將友邦「左手貼右手」模式複製到新南向。但外交人士強調,千億融資之所以遲未能「開胡」,工程公司承包能量只是其中之一,更關鍵的是現階段由外館人員負責找案源的專業不足。
另外,外交人士分析,我與友邦本就有互信關係,也不若與新南向國家的政府方交流較為敏感,不易洽談合作。因此,這位人士建議,或可導入貿協,或由OIDC出面接觸洽談案源,政府則退居二線,厚植研究能力、提供專業評估,否則要將友邦及日韓模式原封不動地扛到新南向,幾乎不可能。
蔡英文提出新設工業國際投資公司及農業投資公司,經濟部長沈榮津說明是由私人企業為主、政府為輔。外交人士則提醒,政府拚「投資外交」早已屢見不鮮。
早於1994年經濟部就促使已故台塑董事長王永慶成立亞太投資公司,意圖研發台灣工業技術,縮短台日貿易逆差,結果亞太投資長年以契合台塑發展方向為投資目標。
2005年扁政府令開發基金及國合基金編列2.5億美元推動「榮邦專案」,投資台商前進中南美洲,首例為年興紡織在尼加拉瓜設廠,也以關廠做結。過去「政府開支票,企業埋單」成效不如預期的血淚斑斑可考,政府應記取教訓。(張家豪)➤更多內容請看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