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重說「島鏈戰略」

「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圖為中國「遼寧號」航母突破太平洋第一島鏈,進行跨海區訓練任務。(取自中國海軍發布微博)

根據《維基百科(Wikipedia)》的記載:所謂「島鏈(Island Chain)」,是由美國前國務卿約翰․杜勒斯(John F.Dulles,1888~1959)在1951年首次明確提出的一個特定概念,它既有地理上的含義,又有政治軍事上的內容,其用途是圍堵亞洲大陸,對亞洲大陸各國形成威懾之勢。

但事實上所謂的「島鏈戰略」的最初發想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至1952年制定「遏制戰略」時的產物。其中「第一島鏈」最原始的雛型是在1950年1月所提出來的,當時擔任國務卿的艾奇遜(Dean Acheson,1893~1971)為此曾公開對外表示:「美國在西太平洋的防衛線──北從阿留申半島(Aleutian Islands)──阿拉斯加(State of Alaska)──日本(Japan)──琉球(沖繩/Okinawa)──最後到菲律賓(Philippines),而南韓(Korea)、臺灣(Taiwan)與中南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並不在這條防衛線之內」。

這條防線美國官方就稱之為「西太平洋防禦圈」(Western Pacific Defense Perimeter),美國人認為這是以中國人所設想的「海上防衛圈」,而非美國針對中國劃定的「海上包圍圈」。簡單的說,其實美國最初規劃「西太平洋防禦圈」的目的並非是要圍堵中共,反而是為了拉攏中共,同時也向國府表明不會再給予任何援助的立場。為此艾奇遜特命駐華大使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於1949年4月底──解放軍攻入南京之後,由其通過私人朋友羅隆基等人向中共轉達──只要中共不要投入蘇俄的懷抱,美國不但會率先承認中共,還會分期貸款60億美元幫助中共建設(註一)。

美國雖然無法確定毛澤東何時會出兵臺灣,但是就當時的情勢來研判,美國判斷毛澤東可能發動戰爭的日期應該就在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的下半年,因此在1950年(民國三十九年)1月中旬,美國開始從臺灣撤走僑民。只是北韓的金日成在朝鮮半島突然在當年的6月25日出兵攻擊南韓,讓美國反共勢力(麥卡錫主義)抬頭,因此全盤推翻了艾奇遜所規劃的遠東外交戰略,從此臺灣與南韓被重新納入防衛圈內,而「西太平洋防禦圈」的概念就被新接任的國務卿──約翰․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1888~1959)改為圍堵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集團的「島鏈(Island Chain)」戰略,就其形成的歷史過程來看,「島鏈(Island Chain)」並非美國官方的立場。當時杜勒斯提出的三條島鏈分別是: (相關報導: 賈忠偉觀點:三張圖片看美麗琉球(沖繩)背後的委屈與無奈 更多文章

第一島鏈(Boundaries of the first island chain,日本稱為:第一列島線):前面提過,由於早期的島鏈線是美國人為中國所提出的「海上防衛圈」,而非「海上包圍圈」。因此原本「第一島鏈」──是指北起日本群島、琉球群島、中接臺灣島、在穿越菲律賓群島後、最南端是劃在印尼群島外圍(如圖1)。但隨著中國的快速崛起,「第一島鏈(第一列島線)」在經過菲律賓群島後,最南端已經往前收縮在越南東南部沿海與南沙群島之間(如圖2)。戰略目標的改變,使得原本與美國敵對的越南一躍而升為島鏈防衛的另一個戰略要地,這也讓越南成為美國與日本近年來努力拉攏、示好的對象。目前「第一島鏈」全長約5,700多公里,期間串聯的島嶼超過兩萬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