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經濟學人的觀點─台灣真的會變成燃點嗎?

美中兩國角力的結局不只是關乎台灣命運,可能動搖整個印太地區的穩定。(資料照,美聯社)

據近期「經濟學人」對世界局勢最新分析,美國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戰略對峙正邁向一個前所未有的險峻階段,這場對抗不僅限於高關稅與人工智慧的技術競賽,更深層的是一場體制、價值觀與地緣政治的三重交鋒,而台灣,則成了這場新冷戰中最可能引爆的火藥庫。

美國長期以來奉行的「戰略模糊」,如今已接近政策效果的極限。它既無法明確阻止大陸對台動武,也未能真正讓台灣安心。拜登政府雖然多次聲稱「會保衛台灣」,但這種表述從未被正式納入國安文件。相反地,美國對台軍售持續,但對於是否會實際干預戰事則始終保持曖昧。更令人擔憂的是,川普主導下的共和黨路線將這種模糊政策推向危險邊緣,以保護主義與高關稅為主軸的對中策略,雖自詡「強硬」,但實質卻在削弱美國的威懾力與全球領導地位。

川普政府對中關稅飆升至145%,對盟友也毫不手軟。台積電更被迫將產能外移至美國本土,對本地經濟與技術自主造成損害。這種貿易戰邏輯猶如拔劍自傷,不僅未能有效逼迫大陸讓步,反而讓亞洲盟友陷入兩難,質疑美國是否仍是可靠的安全夥伴。

在此同時,大陸的對台策略日趨多元與細膩。除了傳統的軍事演習威懾,北京逐步部署一系列「灰色地帶」手段:從臨時封鎖、海域巡邏、海關檢查,到藉由海警對台灣船隻與國際航運施壓。這類戰術規避全面開戰的代價,卻能逐步侵蝕台灣的主權意識與國際地位,最終令台灣陷入戰與不戰、守與不守的模糊泥沼。

然而,北京最可能成功的武器,恐怕不是導彈,而是台灣自身政治的機能失調。2024年大選後,國內政治極化與派系惡鬥,讓台灣難以在關鍵議題上形成共識。面對迫在眉睫的國安威脅,台灣卻在國防預算、能源轉型與危機管理上遲遲無法突破政治瓶頸。

另從經濟學人分析,一旦美國對防衛台灣的承諾產生動搖,台灣民眾的抗戰意志也會同步滑落。這點確實值得警惕,因為美國的協助前提向來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建基於台灣自身願意自我防衛的前提之上。當內部信心崩潰,任何外部支援都可能成為空談。

值得強調的是,這場角力的結局不只是關乎台灣命運,更可能動搖整個印太地區的穩定。若美國選擇對台妥協,習近平將大幅強化國內威望,解放軍亦可騰出資源,將軍力投射至其他區域。而美國若自第一島鏈撤退,第二島鏈將成為新防線,但代價是盟友信任的流失與安全秩序的重組壓力。

誠然,川普的戰略旨在展現「美國優先」的決心,但其對盟友的不信任與對國際秩序的輕視,正在為北京創造新的戰略縫隙。北京當局已不再等待「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來臨,而是積極創造機會,甚至認為當前就是千載難逢的時機。

美中進入新冷戰階段,台灣會變成關鍵燃點嗎?對台灣而言,這是一場生存的試煉,也是對民主能否自我捍衛的最後考驗。若我們選擇沉溺於黨派鬥爭與內耗無能,那麼等待我們的將不是光榮的和平,而是悄然失去自由的黑暗未來! (相關報導: 川普百日關稅戰》中經院示警:美中脫鉤恐讓台灣GDP減3.8%,台美談判須防匯率疑慮成弱點 更多文章

*作者為管理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