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需要存的錢,比你以為的還要少!58%的老人,花的錢比存款的投資報酬少

58%的老人,花的錢比存款的投資報酬少。(示意圖/取自photo-ac)

多數儲蓄建議的問題

當我們有能力存更多錢時,就應該存更多;沒有能力存更多錢時,應該存較少。我們不該使用靜態不變的法則,因為我們的財務鮮少是靜態不變的。

我有這樣的親身經驗。居住於波士頓時,我的儲蓄率為40%,遷居紐約市後的第一年,我的儲蓄率降低到只有4%,儲蓄率的急遽下滑是因為我換工作,而且,遷居紐約後,我不再和室友同住了。

若我發誓,不論如何,都要把我所得的20%存起來,那麼,我在紐約的頭一年一定會過得慘兮兮,根本活不下去。

所以,關於儲蓄的最佳建議是:把你能存的錢存下來。

遵循這建議,你的壓力感將降低,整體幸福感將提高。我知道這點,因為人們總是對錢感到憂慮不安。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指出:「自2007年展開『美國壓力』(Stress in America™)調查以來,不論經濟境況如何,在美國人的壓力因子排行榜上,金錢向來名列前茅。」

最常見的理財壓力之一是沒有存夠錢。西北互助人壽保險公司(Northwestern Mutual Life Insurance)在2018年發表的計畫與進步研究報告中指出,48%的美國成年人對他們的儲蓄水準感到「高度」或「中度」焦慮。

數據明確指出人們總是煩惱他們該存多少錢。不幸的是,擔心儲蓄不足帶來的壓力,其傷害似乎比存錢這行為本身的好處還要大,布魯金斯研究院(Brookings Institute)的研究人員分析蓋洛普資料後證實:「一般來說,壓力的負面影響大於收入或健康帶來的正面影響。」

這是說,若你能夠在無壓力之下存更多的錢,更高的儲蓄才會對你有益,否則,在壓力下增加儲蓄,對你造成的傷害可能大於帶給你的好處。

我從親身經驗體悟到這點,當我不再根據武斷的法則去存錢後,我就不再糾結煩惱於我的財務,我把能存的錢存下來,我能夠享受我的錢,而不是質疑我做出的每一個財務決策。

若你想在存錢方面體驗和我一樣的轉變,那麼,你首先必須決定你能存多少錢。

決定你能存多少錢

用以下的簡單公式,就可知道你能存多少錢:

「儲蓄=收入-支出」

把你的收入減去你的開銷,剩下的就是你的儲蓄。這意味的是,你只需知道兩個數字,就能解答這公式:

1. 你的收入2. 你的支出

我建議以月為基礎計算這些數字,看看每個月的財務項目,例如薪資、房租/房貸、訂閱費等等。

舉例而言,你每個月領薪兩次,每次2,000美元(稅後),那麼,你的每月收入為4,000美元。若你一個月花3,000美元,那麼,你的每月儲蓄為1,000美元。

對多數人而言,計算收入相當容易,計算支出就難得多了,因為支出面的變動通常較多。 (相關報導: 父母0存款、無退休規劃怎麼辦?她20多歲就成家中經濟支柱:千萬別為了孝順做1件事 更多文章

理想的情況下,我會要求你知道支出的每一塊錢花在哪裡,但我知道這很花時間。每次讀到叫我精確計算支出的書籍時,我都直接跳過這一段,我猜你大概也是,所以,我有容易得多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