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緗家觀點:「路線」缺失─國民黨總統大選的三個認知缺乏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左)、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右)15日出席2023模擬立法院活動。(資料照,顏麟宇攝)

2024年總統大選的形勢發展至今,國民黨與民進黨相比,顯出一個鮮明差異:人選之爭。民進黨很早,可說是早至2019年,上次總統大選黨內初選蔡英文以種種手段「做掉」民調高於她的賴清德,確定她自己成為2000年總統候選人時,賴清德事實上已被內定是2024年的總統候選人,並一路沒有競爭對手,毫無懸念地在今年4月獲民進黨正式提名,「定於一尊」。

反觀國民黨,人選之亂拖延至今,侯友宜已被正式徵召了,黨內另拱他人的雜音仍然不斷。這個現象的根本原因,並非國民黨所謂「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特性」,或人選實力孱弱,而是「黨的路線」之缺失。這不僅是國民黨本次總統大選的致命傷,更是這些年來一路走下坡的fundamental深沉原因。這個問題不解決,國民黨不僅本次總統大選難望取勝,持續多年的「綠肥藍瘦」也會改善無望,一路衰敗下去。

圍繞此「路線」,國民黨存在著3個主要的「認知缺乏」。

認知缺乏之一:「路線」本身

「黨的路線」之重要性,筆者用兩個政治原理來說明。首先是中共前黨魁毛澤東的一段話。毛雖是惡魔暴君,政治能力卻非同一般,他有幾個極具洞察力的簡短政治論述,是筆者肯定且時不時引用的,其中之一便是「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明白揭示:要先制定黨的「路線」,再考慮幹部人選,人選為黨的路線服務,路線>人選。

另一個政治原理是本人一貫的「價值VS身份」思想工具。

將「路線VS人選」對應「價值VS身份」,很容易即可理解,路線=價值,人選=身份。由於「價值VS身份」的定律是「價值>身份」,也因此,「路線>人選」,即,黨的路線比特定總統候選人更重要,除非當黨的「路線」缺乏時,某位候選人卻擁有能贏得「中間選民」的政綱,足以彌補「黨路線」的缺失。但即便如此,候選人的「政綱」,仍屬於「價值╱路線」。

民進黨的現狀,即符合以上兩個政治原理,是「政治路線」早已確定(後文分析),現在已不需臨時抱佛腳地補課「黨的路線」,只需因應形勢作調整即可。

由於民進黨這條「路線」目標誘人、策略得當,它產生一個特殊效果:超越了民進黨自身,在整個綠營都得到廣泛認同,全綠營對此形成高度共識和默契,雜音不多,綠營因而內聚力極強,多少年了,總統大選時都是「鐵板一塊」。

在此背景下,民進黨「領袖」的作用在總統大選中反而並不突出。每次黨內初選時,民進黨都照常「內鬥」激烈、手段惡劣、吃相難看,如2019年蔡英文VS賴清德、2011年蔡英文VS蘇貞昌、2007年蘇貞昌VS謝長廷。但一旦初選結束,人選確定,民進黨(及整個綠營)即「內鬥」結束,團結在初選「出線者」周圍打選戰。為何如此?因為民進黨有這條帶動全綠營的「路線」,形塑成的政治生態是「路線」高於一切,「領袖╱人選」都是實現這條「路線」的工具,因此一旦「人選」定下,全綠營即全體自動回歸「路線」打拼,自動自然形成團結局面。 (相關報導: 張棋龍觀點:賴清德何不大方檢討臺獨黨綱? 更多文章

反觀國民黨,相應政治生態呈現相反狀況,是「路線缺失VS人選獨大」,黨內上下的普遍心態是不知道、不關心黨的「路線」,只盯著「人選」的誰、誰、誰,甚至「人選」的「山頭」>黨,不僅「山頭」本人,連「山頭」的「擁躉」都不把「黨」放在眼裡 ── 立法委員不甩黨中央力挺郭台銘、支持郭台銘的地方議長退出國民黨,……。也有少數人注意到「路線」或「政綱」,介意「兩岸論述」,但由於國民黨在本質上缺乏「路線」,這些零碎的「政綱」撐不起大局面,「沒戲可唱」,這又反襯國民黨的「路線缺失」,放大了「人選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