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二三十年來郭台銘的名字無時無刻不佔據新聞版面 他的一舉一動皆是媒體焦點、記者寫文章的材料,細數這幾十年來郭董的新聞,耳熟能詳的有鴻海大陸設廠,鴻海的美國投資,郭董弟弟妻子的因病過世、郭董的花邊新聞、開箱郭董的豪宅120吋大電視、郭董的飛機……等等,但一則新聞讓我感動不已的是郭董在疫情最危急的時刻,政府因政策問題無法取得BNT疫苗,他排除萬難捐助疫苗,安定了許多國人的心,也為疫情趨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也讓郭董在民調總有一定的支持度,趁著民進黨崩壞之際脫穎而出,收獲大量民心。
在國民黨初選未獲提名後,郭董最近的新聞無不是拜訪宮廟或是見了一些重量級的地方人士,坐私人飛機,參加餐宴把酒言歡,與藍營非主流人士相互取暖,搶盡風頭。其實這些動作對真正提升形象與支持度真的沒什麼用處,只是對分裂藍營有些威脅作用,一般人不會因為你跟誰握了手、拍了照就投票給你,現在已經不是農業社會樁腳那一套,以前農民、工人缺乏學歷以及人脈,需要路燈、建設等唯有透過派系的系統才能解決問題,公家飯也要靠派系推薦才能升遷,所以支持派系的人選才能保證以後有人可以請託。在現在這個年代,夫妻、父子都不一定能說服對方支持同一個候選人了,議長或民意代表能保證自己家人以及服務處的員工都投給支持人選就已經很有本事了,想想當初宋楚瑜勤跑基層,利用省政府資源累積無數的人脈,319鄉鎮走到哪裡鄉鎮市長人人稱讚,風靡全台,聲勢大到連李登輝總統都坐立難安。政客不會得罪人的天性,讓人相信他們的承諾,沉醉在虛幻的夢境,一到選舉藍綠歸隊,宋省長數次挑戰總統大位屢戰屢敗。靠那些重量級人士作用有多大,郭董應該自己也有評估。
一個總統級候選人需要幾百萬票的支持,那種能量不是靠拉攏幾個山頭或地方勢力就能夠匯集而成,郭董如果想當一個總統候選人,早早就應該從如何洗刷人們對他首富的印象,成為蔣經國一般平易近人的領袖,或許最明智的選擇是從地方開始,走出豪宅,貼近一般人民的生活,在工地、在農田、在市場、在學校,看看許多人們如何在不舒適的環境流下汗水;騎機車在上班的路上、在公車上、在出租的套房、在醫院、在養老院,體驗一般小老百姓的心酸與無奈,走走狹窄的巷弄,見識一下老舊的房子,沒有真正用心去體驗,是無法拉進與普通人的距離。說真的在小人物的心中,郭董永遠是首富,接觸的都是達官顯要,好野人不會笨到與民眾站在一起,有錢不會享受還玩政治,弄不好如黎智英般下場悽慘,想想郭董沒有赤腳穿汗衫,如黎智英般飛蛾撲火,想必也是有他的智慧。 (相關報導: 郭台銘喊「柯文哲8年不做我來做」 黃珊珊:好的事情應該互相支持 | 更多文章 )

如果郭董想要參選,以他的財力來說,幕僚及競選團隊早就會把他的治國方針準備妥當,幾個月前國民黨初選時就會提出方案,展現他與候友宜的不同格局,贏得普遍的民意,不用到處呼口號,拉山頭,來鞏固地位。經商本來就是郭董強項,真正想選的話也會有治國的藍圖,台灣經濟上以出口為主,現在只剩半導體幾電子產業仍有榮景,傳統產業幾乎在苦撐,建築業在打房後陷入疲弱,生技產業無法在世界佔一席之地,物價飛漲,經濟陷入窘境。郭董如果提出好的政策,諸如如何扶植新的產業項目,提升產業利潤,讓下一代有一個良好的就業環境,有一份較好的薪資能夠養家活口,這些攸關人民生活的重要議題,有解決方案才能抓住民眾的心。還有如何解決住房這個大問題,商人嗅覺十分靈敏、操作十分迅速,新的工業園區還沒動工,附近的土地已經水漲船高翻了數倍,等到找到園區工作想買房落地生根,已經是奢望,除了少數高級經理人外,大多數年輕人薪資無法買房,沒有房子住,只好租屋,就算買的起房子,房間小到衣櫃書桌都放不下,必須靠裝潢來解決空間不夠的問題。薪水應付日常開銷以後所剩無幾,養兒育女更是一大負擔。郭董提出0到六歲國家養,立意良好,但六歲以後才是問題的開始,離鄉背井沒有與父母同住的年輕人,需要上夜班的產業以及服務業的年輕父母,接送托兒安親不但是大問題,更是一筆龐大的開銷,更別說孩子小學後食衣住行學才藝,處處要錢,問題沒人解決,少子會已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