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0年代的政府民營化政策中,除了四大公司外,最重要就是位於戲獅甲的台塑公司,這是臺灣石化產業發展的關鍵。至於四大公司中,戲獅甲也有工礦公司的高雄耐火材料廠及農林公司的高雄食品廠,最後則是有成有敗,高雄耐火材料廠順利出售給大華耐火材廠,高雄食品廠則乏人問津。另一個在戲獅甲重要的民營產業是木材產業,除了上述的復興木業外,另一個是在此時期成立的開南木業,這兩家與另一家林商號,更帶動高雄合板業的蓬勃發展。
一、台塑誕生與石化產業的發展(台塑、南亞、國泰化工、中聯化工)
在此時期,戲獅甲對臺灣經濟影響最大是塑膠產業的發展,並對後來的石化產業影響深遠,進而開創臺灣的「石化王國」,成為臺灣最主要的產業之一,此時期出現在戲獅甲的石化相關公司分別有台塑、南亞、國泰化工、中聯化工、中大化工,其中台塑集團的台塑、南亞公司最為重要。
(一)台塑、南亞的創立
台塑公司的誕生與美援有密切的關係。臺灣塑膠工業公司前身福懋塑膠工業公司(以下簡稱福懋),是在上述美援時期第一個四年計畫中誕生,亦為臺灣塑膠產業的奠基者。台塑創建初期主要生產塑膠原料:聚氯乙烯(PVC,Poly Vinyl Chloride),迄今屹立不搖。
台塑誕生其實與台碱有關,台碱主要生產的燒碱,是用食鹽在水溶液中電解而得,同時也會產生氯氣。在1950年以前,燒碱主要用於製造肥皂及紙漿,氯則用於紙漿與漂白,兩者大約可平衡。但在1950年後,燒碱用量日增,但氯氣市場未以同樣增加,由於氯氣是有毒氣體,為恐貽害環境和人體,台碱需花費購買石灰加以吸收,再運往外海拋棄,十分浪費。
經安會的工業委員會認為可以運用這些多餘氯氣,做為臺灣化學工業發展的一個起點,位於戲獅甲的台碱與台肥都提出PVC,美援會、美國安全總署臺灣分署,以及擔任技術顧問的美國懷特公司對此均表同意。因為PVC主要原料是氯氣和電石,除了台碱的氯氣,電石則是由肥料公司所生產。電石(碳化鈣CaC2)遇水生成乙炔(C2H2),再將乙炔與氯化氫(HCl)合成製出氯乙烯單體(VCM),VCM再聚合製成PVC。當時經安會內部對於這個工廠究竟是要民營或公營爭論許久,分為公營和民營兩派。公營派以台肥和台碱最積極,認為PVC塑膠前途有利,積極爭取。民營派以經安會主委尹仲容為主,也獲得美方支持,美國認為美援目的就是要培養臺灣的民間企業,因此在副總統陳誠及財政部長嚴家淦的支持下,決定將這座PVC工廠交給民間來辦理。但究竟要交給誰呢?

尹仲容原先屬意的是何義,因為何義擁有永豐化工,對於化學工業並不陌生。製造塑膠時須使用的電石,於製造肥料時也會使用,而永豐何家在日治時期即銷售肥料,因此尹仲容挑選何義並不意外。但何義經過研究後,認為臺灣當時塑膠下游產業並不充足,每天大約只能消化2或3噸PVC粉,但根據行政院規劃,新工廠每天需生產4噸,如此每月將有一半生產的PVC粉無法銷售,因而中途退卻。 (相關報導: 嚴厲王永慶 溫暖王永在 互補成就台塑王國 | 更多文章 )
此時政府需要另找投資者,否則美方將會把78萬的援助撤回,工委會正愁找不到投資者,正巧此時王永慶透過其合夥人趙廷箴(其舅舅為行政院秘書長陳慶瑜),致函工委會,說有一千萬元要投資,但不知該投資何種事業,原本想投資水泥、玻璃,但都談不攏,後來工委會在找不到其他人狀態下,問其是否願意投資PVC,沒想到王、趙兩人均一口答應,自接洽到答應,僅僅一週時間,日後成為全球最大PVC公司的台塑,就在此因緣際會下誕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