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南韓作家李琴䬁:家庭如何走出性暴力創傷?一位母親寫下溫柔指引

韓國作家李琴䬁(이금이)的小說《有真與有真》(유진과 유진),嘗試述說家庭如何陪伴遭受性暴力的孩子走出創傷的故事。(Unsplash)

如果讓孩子覺得他們是珍貴且有價值的,那麼他就會有戰勝任何傷痛的力量。

編按:南韓經典青少年小說《有真與有真》中文版近期在台灣出版,作家李琴䬁跨洋接受《世界走走》專訪,介紹這本直視兒童性侵害和青少年成長創傷的作品。

人的一生免不了痛苦,但有些痛苦是毀滅性且無端而致的。如何克服這類非人經驗帶來的苦難,大概是人類活著最艱鉅的挑戰。

猶太集中營倖存者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E. Frankl)在著作《活出意義來》引述俄羅斯小說家杜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我唯一害怕的事情就是不配得上我所經歷的苦難。」認清苦難的到來無法避免,選擇活出有意義的人生,是維克多‧弗蘭克作為當事人所領悟到的。

現年61歲的韓國作家李琴䬁(이금이),則站在一位母親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你應該告訴遭遇苦難的孩子:「我無論如何都愛你,這絕對不是你的錯。」

這位享譽文壇的兒少文學作家透過代表作《有真與有真》(유진과 유진),溫柔地向社會解答,幫助孩子克服性侵傷痛的關鍵就在於「愛」。如果讓孩子覺得他們是珍貴且有價值的,那麼他就會有戰勝任何傷痛的力量。

「一個擁有高自尊的人,是不會輕易被傷痛打倒的。」李琴䬁接受走走專訪時指出,父母無法護著讓孩子一輩子都不受傷,他們能做的,是負起照料傷口的責任。

「為了讓孩子不被苦難擊垮,周圍成年人的角色很重要。父母需要確保,孩子充分感受到,這件事不會對父母給他的愛產生任何負面影響。」

「即使沒有經歷過像性暴力這般毀滅性的事件,我們所有人也都難免帶著傷痛活著。」她建議,「根據不同的創傷事件,當你需要專業幫助時,我希望你不要猶豫。不僅是為了孩子,父母也可以因此得到許多助益。」

寫下《有真與有真》的韓國作家李琴䬁(이금이)。(受訪者提供ⓒLee Geum-yi)
寫下《有真與有真》的韓國作家李琴䬁(이금이)。(受訪者提供ⓒLee Geum-yi)

你不會永遠被創傷擊垮

《有真與有真》2004年首次出版於韓國,是李琴䬁以兒童文學作家身分出道20多年後的第一部青少年小說,至今已創下30萬冊銷售。書中描述兩位同名的女孩有真,在同一家幼兒園遭受性侵害,之後她們就讀不同學校,直到國中二年級同班再次相遇。雖然經歷相同事件,但因為父母應對這份創傷的方式不同,她們過著截然不同的生活。

故事情節以小有真失去記憶的謎團展開,細膩描寫青少年的心理、母女關係的愛與傷害,還有探討性創傷對個人生命、家庭的影響。由於內容涉及敏感社會話題,加上探討青少年霸凌與成長傷痛等議題,在韓國出版即引起廣大迴響。

「這是當時韓國兒少文學界不常見的題材,所以受到很多關注,」李琴䬁指出,儘管媒體與評論家給予廣泛好評,但有一些讀者對這樣的題材感到卻步。「我曾聽聞,有些父母猶豫能否讓孩子讀這本書。因為他們認為兒童性侵害是一個與自己孩子無關的故事,或者他們不想讓孩子讀到這麼黑暗和痛苦的故事。」 (相關報導: 專訪《紅線》洪承喜:南韓90後薩滿巫女,追求性愛與世間萬物的解放 更多文章

誰都不希望讓孩子面對沉痛的事情,然而沒有人的一生能夠避免傷痛,加害者也不會等孩子長大。書中刻畫兩個嘗試治癒創傷的家庭,呼籲公眾意識並關注性暴力問題,或許能為倖存者和迷惘的青少年提供支持與共鳴,也讓更多父母與成年人明白照顧者能盡到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