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故宮台灣化?蔡政府的水平─只要四百年不要五千年

陳其南(右)接替林正儀(左)成為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監交人政務委員林萬億(中)把印信交付新任院長陳其南。(龍德成攝)

當年負責維護故宮國家文物、重器的主要人物前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在1969年退休後撰文〈宣統出宮我入宮〉,寫到他這一輩子,從北大哲學系畢業進故宮開始服務的歷程,經歷過故宮文物南遷。這場文物南遷主要是國民政府考慮到日本侵占東北,侵略中國的野心已曝露,為防文物遭日寇劫略或破壞,從1933年2月開始,故宮文物開始南遷離開北平。對日抗戰期間故宮文物南遷行動,到南京、到上海、到安順、一直到川南,可以說是顛沛流離,所幸文物皆能安然無損。

1935年英國希望能將故宮文物送到倫敦展覽,以慶賀伊莉莎白女王的父親生日,在面對日本不斷尋釁入侵的威脅下,國府同意這項請求。當時部分文物正在上海,故宮博物院特選了七百多件文物,由英國海軍巡洋艦開到上海,接運到倫敦展覽,莊嚴為隨行秘書負責相關押運工作。這批文物離開上海前辦了一次展覽,到了倫敦展出時反應非常熱烈,從倫敦展完回來後又在南京做了一次展覽,宣慰國人。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國府全面抗日,8月13日,上海遭日軍猛烈轟炸,國府決定將這批赴英展覽的精品文物,再加了故宮其他重要文物一起遷離戰場,啟動了首批南遷行動。也是由莊嚴負責封箱南運。先到武漢,轉長沙,再轉桂林,最後抵達貴州。

1944年日軍進攻貴陽,獨山失守,故宮博物院緊急協調貴州省府,調派軍車,連夜將文物轉進四川。進入川南時,正逢重慶大轟炸,莊嚴等人在川南的巴縣發現一個舊的石油礦區,於是在該地停駐將近了一年,抗戰勝利以後文物運到重慶,跟另外兩批文物匯合,1947年夏全數回到南京。

不久,由於國共兩黨分歧愈來愈大,隨時可能爆發內戰,當時國府就決定將文物暫留南京,沒送回北平故宮。國共內戰爆發後,1948年底,國府決定將留在南京故宮文物,再次的挑選精品,分三批運到台灣。1948年12月26日,在莊嚴等人負責押運下,搭海軍豐鼎號登陸艦到台灣。

來台的文物輾轉由楊梅、霧峰等地存放,等到1965年,故宮在外雙溪的新館蓋好後,所有的文物悉數遷到台北,正式命名為故宮博物院。

(傳)宋 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卷》 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截自澎湃新聞)
台北故宮藏品質量皆勝過北京故宮。圖為宋 張擇端 《清明易簡圖卷》 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走過國難與千山萬水,北平故宮文物與重器才落腳台北,這段歷史對於中華民國來說意義深遠,因為這是國民革命成功,由人民作主的時代與歷史證物,也是中共在建政之後最難向國際說明它的合法性的重要關鍵之一。1966年老毛與四人幫發動的文化大革命,所有的文物在「破四舊,立四新」的肆無忌憚下破壞殆盡,更讓傳統中華文化倒退到黑暗時代,大陸陷入幾近瘋狂的氛圍。

老蔣適時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就是要讓台灣成為真正中華文化的代言人,也因著這樣的號召讓海內外中國人更加珍惜台灣,因為台灣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保存與發揚不遺餘力,讓台灣成為世界漢學與中華文化的研究重鎮,這樣的優勢一直維持到馬英九執政時期。其中,台北故宮更是世界矚目的中華文化瑰寶與漢學明珠。 (相關報導: 賈忠偉觀點:二戰結束73週年,回首德日兩國如何面對戰爭罪行 更多文章

可惜的是2016年蔡政府一上台就全面推動「去中國化」「去蔣化」,以「轉型正義」做為「改革」的政治操作基礎,完全無視於文化的經營,只知運用政治與立法來「架空中華民國」。連文化總會也硬是得讓小英擔任會長,只是文化總會完成「綠化」之後,主要的座標竟然只是回顧日據時代的總督府,而不是放眼於整個中國大陸與世界。如今陳其南院長一上台就想把故宮「台灣化」「本土化」,不但把自己做小了之外,更讓這樣的論述把民進黨要架空中華民國甚至要建立台灣國的意圖,更是毫不掩飾地表露出來。問題是故宮的基本意涵與內容早就超過「台灣化」的範圍,也根本不是台灣化所能彰顯出來,因為對國際與世界各國來說,台北故宮所代表的是具有五千年中華歷史的文物與意義,台灣再文明也不過四百年,把五千年來的歷史軌跡要框架、局限在四百年之中,可以說是「不倫不類」,那也會是民進黨所「不可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