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日本首相的現任眾議員麻生太郎,時隔12年再次訪問台灣,8日在凱達格蘭論壇發表開幕演說直言,威懾力量包括讓對方知道會採取行動,並稱日本、台灣和美國應發揮威懾能力,且要為可能動用軍事力量做準備。他也說,日本一直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和世界衛生組織。
82歲的麻生太郎在COVID-19疫情期間,擔任時任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菅義偉的副首相。麻生太郎表示,台灣在日本311大地震的艱難時刻伸出援手,因此很榮幸在疫情期間參與贈送台灣疫苗一事,「回報台灣12年前的恩情」。他提到,儘管現在比12年前相對和平,但局勢傾向緊急時刻。
麻生太郎說,已故日本首相安倍晉三2006年首次組閣時,他自己擔任外務大臣,提出以自由、繁榮為核心的新外交政策,而安倍晉三2016年提出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倡議。他強調,該倡議已獲國際社群廣泛認同,但要達成目標不能光說不練,應採取行動。

麻生太郎指出,現任日本首相岸田文雄3月訪問印度時,宣布自由開放的印太地區新計畫,其中支持自由、法治和尊重多元、包容及開放是此計畫的3大支柱。「對日本而言,台灣是極為重要的夥伴和朋友,共享普世價值,經濟和人民往來密切」,他直言,「台灣是區域及世界共享價值國家的可靠朋友」。
麻生太郎稱,2021年4月與美國的聯合聲明,以及同年6月的七大工業國(G7)領袖聯合聲明,均強調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兩岸問題應以和平方式解決。他也說,2022年8月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Nancy Pelosi)訪台後,中國的實彈軍演有數枚飛彈落入日本東部的專屬經濟海域。
讓對方知道會採取行動
「有必要知道所謂的威懾力量有3個部分」,麻生太郎強調,能進行威懾的能力、執行此能力的意志,還有讓對方知道會採取行動,是構成威懾力量的3要素。他以1982年英國和阿根廷之間的福克蘭戰爭為例,直言就是未能完整傳遞威懾訊息,才使戰爭爆發。
麻生太郎表示,為了有這3要素展現威懾力量,日本、台灣、美國等理念相近國家需要覺醒,此時是展現自身威懾力量的時候,且需認知到要為發生戰爭的可能做準備,「有動用軍事力量的可能,我們也要展現強大的公民社會意志」,更稱日本是台灣的鄰國,「我想我們應最先展現態度」。

麻生太郎也說,日本有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群表明態度,且發布《國家安全保障戰略》、《國家防衛戰略》、《防衛力整備計畫》合稱的安保三文件,所以日本的態度不會改變。他提到,《國家安全保障戰略》明文台海和平穩定是國際社群安全繁榮不可或缺要素。
麻生太郎重申,日本希望兩岸問題以和平方式解決,而日本的責任不只是保護自身安全,也維護基於普世價值、國際法規的國際秩序,特別是在印太地區建立自由開放國際秩序,且遵守法治前提下確保區域和平穩定是主要議題。他強調,日本會恪守專守防衛及無核原則。 (相關報導: 利用制裁嚇阻中國犯台仍有挑戰 CSIS專家建議這麼做擴大威懾效用 | 更多文章 )
「若想讓威懾更有效,國際合作不可或缺」,麻生太郎表示,岸田文雄5月主持的G7領袖峰會上,全體成員一致同意把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納入聯合聲明,也認同要和中國坦率接觸,直接向中國表明關切及擔憂,並與其建立建設性、穩定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