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原載於《美華核能微言九集》,寫於2013年6月12日,當時是馬總統任內,綠營藉日本福島核災兩週年,發動大規模的反核示威遊行,反核電與龍門核四廠興建。
10年過去了,雖發生過核災,日本繼續使用核電。未來日本的能源規劃:為2030年全國電力中,核能提供22%,太陽能、風力、水力提供22%,天然氣提供27%,煤提供26%,石油提供3%。日本原子力規制委員會(NRA)還在2023年2月底修訂核法規,允許日本核電廠延役20年,可達60年商轉的年限。
然而,台灣目前核能存廢的爭議仍在,不過社會上對核電的接受度比10年前已改善很多,譬如2018年通過了《以核養綠》公投。
10年過去了,回顧筆者當年寫的《核能教育微言》,仍然有參考價值,全文如下: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筆者寫「傳統下的獨白」、「好禮與核四」、「非核不如知核」、「追懷原子科學之父、前教育部長梅貽琦先生」、「核電與能源教育」、「核四與國家利益」一系列之核能教育微言,正是遵夫子「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之道而行。
「傳統下的獨白」的摘要是︰台灣的核電,目前是,山雨已來風滿樓,屋漏又逢連夜雨。倘龍門順利商轉,台電將財源滾滾。台電紅利繳庫後,將大補台灣經濟。倘無知強行廢核,呈無禮無義無恥。禮義廉恥不張後,將國困民怨哀泣。管仲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夫子曰:「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好禮與核四」的摘要是︰按禮者,理也。好禮的前題是,言行必須合理。但理未易明,核四爭論就是一個很好的議題。科學與民主是現代化的兩大支柱,良好的民主須有足夠的科學知識和常識,才能對核電有較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由於核電與核能安全是高科技,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才能得到客觀的判斷,因此筆者認為核電爭議的解決,須先科學、後民主。

「非核不如知核」的摘要是︰核電無罪,無知反核不該,非核不如知核。誇張核害,嚇升斗小民,有過。是否利用核能去發電,是一種選擇。不瞭解核能,反對核電,容易說錯話。因此,非議核電不如去瞭解核能,瞭解核能之後,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對核電的一些盲點。…沒有核能,發電成本將大增,經濟發展將大受影響,減碳環保的目標也很難達成。因此,台灣應該、也必須繼續使用適度的核能發電,以保持能源和環保的多元化。非核不如知核,瞭解核能之後,對核電廠的安全,就會產生信心。龍門核電廠應該、也必須完成商轉,以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孔子說︰「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對核電的爭議,至聖先師的這些教導,還是有用的。
「追懷原子科學之父、前教育部長梅貽琦先生」的摘要是︰1955 年,梅貽琦先生,奉蔣中正總統之召自美返台,進行清華大學在新竹復校,成立原子科學研究所。1958 年,梅先生任教育部部長、兼清華大學校長。清華大學的校訓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語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際此原子能和平用途在台灣被極度扭曲之時,筆者呼籲國人,善體教育部梅部長當年成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建原子爐推廣原子能和平用途的苦心,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努力學習原子科學及充實核電的常識,以厚德載物的精神,撼衛核能的和平用途。
「核電與能源教育」的摘要是︰文學對意境的描述,有許多想像的空間。但科學的描述,卻不能只憑想像,要實事求是,要講求證據,而且有三分證據,不能講五分的話,不然隨意誇張,難免失實。倘誇張過度,更容易造成「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流弊。在西方科學的領域裏,事實和意見是很不一樣的。此外,倘以「部份事實」當做「全部事實」,也容易造成「以偏概全」的失誤,產生「瞎子摸象」般的情形。希望各位同學在參加這次徵文比賽後,不但能增加對能源、核能發電與環保的認識,並對科學求真的精神有更深的體驗,從此使科學精神成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份。
「核四與國家利益」的摘要是︰核四議題,囂囂嚷嚷,風風火火,沸沸揚揚。台灣多元化的社會難免有各種不同的利益衝突,但這些利益衝突一定要攤在陽光下被檢視,才算健康。核四議題,不論個別團體的利益為何,絕不能有損國家的整體利益。
夫子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歷兩千餘年猶為至理名言,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相關報導: 歷史新新聞》賣國有資產、吃老本、舉債 2000年扁政府執政4年就捅出2.1兆元財政大黑洞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前核工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