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罐頭工廠?無地終儲?你被「反核文創產業國家隊」給唬爛了嗎?

「碳中和」的目標是減少使用煤炭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發電。(新新聞資料照)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台灣人的知識水平高漲、查找資料與外語能力提升,加上氣候行動已經迫在眉睫,越來越多關於所謂核能發電如何造成污染、災害風險如何強大之類的謠言,如今已漸漸不被人們所信服,對核能普遍已不像上個世紀那般排斥。

然而,在反核人士發現自己為反而反所製造的幻想天地逐漸失靈後,開始另外將話題撇到其他地方,比如經濟投資、綠電商機、土地正義、自由民主、歷史遺毒、社會人文、多元包容等與科學事實完全毫無關係的話題,意圖告訴人們「核能或許不錯,但是台灣並不適合,且我們有更好的替代方案可以使用,還能台灣跟正義站在一起」等等,講得天花亂墜、煞有其事。

很多東西筆者在之前投書都有提過,有興趣者可將筆者姓名做關鍵字查閱此處之投書,至於本篇就來說說兩個都市神話:低階核廢以鳳梨工廠名義欺騙鄉民、高階核廢找無處所存放且未獲支持。

蘭嶼啟用前就據實告知,福利金「不拿白不拿」自願續約至今

老實說,當筆者一開始看到什麼「欺騙蘭嶼人以鳳梨罐頭工廠名義置放核廢料」時,原本覺得是沒什麼,因為就跟所謂車諾比孩童在父母面前融化成爛泥一樣,不過就了無新意的又一次文創罷了。

但隨著時間推進,發現竟然政府官員可以一副正經八百的胡扯,以國家機器帶頭散播假消息,甚至還變成「戒嚴時代威權遺毒」,再以轉型正義名義表示與蘭嶼鄉親站在一起(然後封殺了核廢運出蘭嶼的提案),實在非常的噁心。

這邊先來跟大家介紹一個老刊物《民進週刊》,早期就關注政治議題的大老先進們可能都聽過,此刊物在1987年創刊後活了大約三年時間,出版社為民進雜誌社,創辦人吳祥輝,是過去國民黨獨大時代的著名黨外運動雜誌之一。

為什麼會談到這個呢?因為該周刊留下了白紙黑字的證據,在第34期的專題文章〈人民草根談:感恩雅美族人〉當中,雖然文章主軸在講大中華主義對鄰近異族的文化侵略,但還是寫明了當時蘭嶼設立低階核廢場時,不僅據實告知是放置核廢料,就連放多少罐、輻射值標準多少、存放的核廢料有哪些種類、會派專家學者做地質場勘、舉行鄉民大會說明儲存場安全性尋求鄉親支持等,每一項都講得清清楚楚。

不過其實早在1970年代規劃時期,就登報預告過蘭嶼將設立核廢料儲存場了(含立院公報及民間媒體),就連李遠哲博士親自前往蘭嶼視察,並保證安全無虞這部分,也有刊登在當地的《蘭嶼雙週刊》當中;所以筆者實在不懂,一些人為何可以睜眼說瞎話到這種程度。

媒體揭露蘭嶼的核廢料置放計畫,左圖出自民進週刊,右圖出自民生報。(林琬寧提供)
媒體揭露蘭嶼的核廢料置放計畫,左圖出自民進週刊,右圖出自民生報。(林琬寧提供)

蘭嶼不產鳳梨、也沒有大型國際港口,鳳梨為何要特地千里迢迢運到蘭嶼做成罐頭,再千里迢迢運回本島轉賣?而且你說設立工廠,也總該會招募當地居民當工人吧?幾十年來沒有人進去這間工廠工作難道不覺得奇怪?

然而,上面文章似乎也透露了一件事情,就是這僅於政府單方面的決定,蘭嶼人全程沒有參與,就算有登報與公告、有詳細解釋科學證據、以及舉辦鄉民大會述說緣由等,但其實沒得反抗不是嗎?何況剛解嚴沒多久誰敢吭聲?所以的確是「戒嚴時代威權遺毒」沒錯啊! (相關報導: 「儘速發放振興五倍券」 蘇貞昌:讓餐飲、旅宿、攤商等店家即時受惠 更多文章

嗯,沒錯,筆者也完全不否認,若提到最早一開始的核廢場建設,那的確基本是中央政府單方面說了算;可是別忘一件事情,中央是向蘭嶼「租」地來存放的,而且它有租期,期限到了若未經當地同意續租必須強制搬遷!最早那25年你或許還能勉強說什麼威權,但如果把時間點放到1990年代,以及更後面包含本世紀的時間,再玩這套就是瞎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