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大陸涉台知名資深學者紛紛拋出現階段兩岸關係各項設想方案,特別在此時此刻,隨著中美關係競爭日趨激烈,台美關係進展足以影響兩岸關係之際,這些學者提出論點,實值得我們深究。我們更關心的是蔡政府是否擁有臺灣大多數支持的兩岸論述?在兩岸關係上台灣不能永遠消極因應而必須積極設想。
首先,大陸涉台資深學者黃嘉樹教授日前提出新的兩岸統合概念,他認為兩岸處在「半統一」狀態,主權的所有權和行使權被分割,兩岸政治體系屬於「1+X(X<1)」,或簡稱「1.6政府」,台灣形獨實難獨,兩岸未統而趨統,面對台灣的「民主割據」,大陸已走出一條超越傳統「招安型」的「融合型」統一。他更提到台灣問題的解決需要面對「三整合」與「一處理」,即政權整合、國際整合、社會整合及處理台獨問題。並且說明兩岸處於「半統一(半分裂)」狀態,這個「半」不是數量一半,而是一種共時共存,強調的不是完成時,而是一個過渡的、必須結束的不正常狀態,在中國歷史上這種半統一狀態並不罕見。更重要的是,台獨不能容忍,1是代表大陸當局,X代表台灣當局,這當中代表著主權的所有權和使用權被分割,故倘若X=1,則意味著台獨。
其次,大陸涉台法律學者王英津教授日前在一場研討會中提出一國兩制台灣模式,這種複合式一國兩制台灣模式既能體現一個中國原則,又能兼顧兩岸對等,同時還在整體上不改變中國大陸單一制國家結構形式的一國兩制台灣模式構想,借鑒和吸收聯邦制的某些經驗和做法,這種模式實行高度自治,承認或認可台灣方面目前正在掌握和運用的權力是其2300萬人民所固有的本源性權力(即主權行使權)。在此基礎上,兩岸通過協商,台灣方面向北京當局交還一部分能體現國家統一的主權行使權(如外交權等),其餘未交還的部分由台灣方面作為剩餘權力。兩岸當局是一種中央與准中央關係,一是能給予台灣一定程度的對等地位,一是體現一個中國原則,並且一個中國不是一個虛化了的歷史、地理、文化、血緣上的理念國家,而是一個擁有實體性制度架構的主權國家。
面對兩位資深學者提出的概念,我們必須充分的理解及認識,而後再予以討論,讓兩位資深學者充分提出想法後,既不贊成、也不反對、更不打斷他們充分闡述的機會,這才是真正的民主,保留讓對方完整陳述的空間,針對兩位資深教授的論點進行對話才有學術研究上的意義與價值。

兩位教授所主張的內容,是在兩岸現在所處的基礎上探討,有一定的大陸接受空間存在,反對台獨是兩位學者的共識,黃嘉樹老師的X不能等於1,王英津老師的准中央關係,都充分說明大陸當局不可能接受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兩位學者某種程度都保留對台灣的善意性。
兩位教授的主張對台灣都保有一定的彈性,所謂的彈性是建立在兩岸談判協商的基礎上,也就是頂層設計,要習當局與蔡政府拍板才說的算,如果有蔡習會,這或許就是此議題對話的契機。 (相關報導: 劉性仁觀點:台獨勢力應知所節制收斂 | 更多文章 )
筆者認為,現階段在兩岸關係缺乏九二共識的基礎上,短期內要突破有難度,不要有突發衝突就已是萬幸;但台灣方面不能只是消極的不要什麼,而必須要積極的凝聚台灣多數民眾的意願表達要什麼,筆者曾提出一中兩制的選項,所謂的一中就是兩岸一中,在政治上就是九二共識中的兩岸一中;在文化上的一中便是中華民族,也就是兩岸同屬中華民族,無論是政治層面或是文化層面,兩岸合情合理的安排都是一中。所謂的兩制,不只是指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而是兩制的融合發展,是兩岸踐行的三民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