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任昌觀點:猶太學者誣指薩依德抄襲,反而證明文字戰勝武力與暴力

薩伊德《知識份子論》。(取自麥田出版)

猶太學者維納(Weiner)指控巴勒斯坦作家薩依德(Said, 1935-2003)自傳造假,再由二位猶太學者Karsh與Miller在2008年接棒,指控薩依德1979年著作《巴勒斯坦問題》(The Question of Palestine)抄襲。

以下說明「抄襲」情節,然後解釋猶太學者處心積慮於醜化薩依德的原因,這對台灣學者與政府有重要啟示有:第一、薩依德的文字戰勝以色列的武力和全球影響力,更戰勝和替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原本的恐怖主義路線。第二、薩依德利用文字表達的著作,被流傳、被覆誦、被討論,影響國際菁英的決策,為巴勒斯坦爭取到聯合國非會員觀察國(Non-member observer state)身份。第三、人口僅佔全球人口千分之2的以色列,原本毫無立足之地建國,卻佔諾貝爾獎得主的20%,更佔經濟學獎得主的40%;以色列得以從阿拉伯人手中搶回土地,不僅是因為被屠殺後的國際同情,更是因為猶太人的學術貢獻。第四、國際菁英、決策者對追求真理、學術的堅持程度,遠超過台灣官員、偽學者(偽者,發表造假論文人士)的想像;如果台灣想要爭取到國際舞台,國際學術誠信聲譽是基本門檻,下一步是產生如薩依德一般的文學家,因為科技論文影響生活方式、戰爭工具,人文著作卻影響價值判斷模式與結果。延伸這個議題,更該檢討當今政府的「卡管」態度。

薩依德1979年著作《巴勒斯坦問題》。(作者劉任昌提供)
薩依德1979年著作《巴勒斯坦問題》。(作者劉任昌提供)

部分猶太人無所不用其極地醜化薩依德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二位猶太裔教授Karsh與Miller在2008年發表「薩依德勇於向權力表達真理?」(Did Edward Said Really Speak Truth to Power?)的文章,刊登於中東研究季刊(Middle East Quarterly)第14卷頁14-21,有網路全文

這篇文章引用64項參考資料,再利用以下的章節標題,逐一指控薩依德:造假以自圓其說(Fabricating Facts to Fit)、偽君子(Hypocrisy)、抄襲(Plagiarist?)、對不同意見零容忍(Intolerance to Dissent)、利用爭議話題攀爬至生涯高峰(Using Polemics to Climb the Career Ladder)。最後結論:薩依德遺留的學術遺產(Said’s Legacy)傷害歐美各大學的中東學術研究。他們指控的「抄襲」,實際上僅列出二段疑似利用他人論點,卻沒有註明來源的文句。

Karsh與Miller指控的第一處抄襲是: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地區的佔領,是伴隨歐洲殖民帝國在非洲與亞洲的擴張。以下二段落呈現「抄襲」與「被抄襲」內容。 (相關報導: 劉任昌觀點:薩依德也被指控造假的故事 更多文章

《巴勒斯坦問題》第69頁內容:Zionism ... coincided with the period of unparalleled European territorial acquisition in Africa and Asia, and it was as part of this general movement of acquisition and occupation that Zionism was launched initially by Theodor Her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