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的朋友特別多?心理師教3大交友技巧,成為受歡迎的人其實不難

為何有些人的朋友特別多?心理師表示,特別受歡迎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示意圖/取自pakutaso)

只要環顧四周,我們就很容易發現,那些特別受歡迎的人有一個共同的特質:樂於付出、善於給予。比如,那些經常在社群媒體為別人按讚的人,他的發文底下往往也有不少人按讚;而那些平時很少給別人按讚的人,他的發文下按讚者往往寥寥。

那麼,為什麼善於給予的人更受歡迎呢?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因為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種互惠的本能:當別人給予我們某些幫助或者好處之後,我們也會忍不住找機會去回饋這些幫助或者好處。而善於給予的人,由於經常去幫助別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自然就會得到來自別人的更多幫助,所以他就更受歡迎。

有一次,我在同學群組裡發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天,小A在群組裡發了一個紅包,希望大家幫忙做一個調查問卷,結果群組裡一片死寂,無人回應。原因很簡單,畢業這麼多年,小A很少在群組裡發言,別人發訊息的時候,她也很少回覆,如今她在有求於別人的時候才想起到群組裡求助,所以大家都不理她。

沒過幾天,同學小B在群組裡發了一個投票連結。原來,她女兒正在參加一個英語演講比賽,需要大家幫忙投票,拉拉人氣。群組裡的同學紛紛幫忙投票,還自動把投票的截圖晒在群組裡面。後來,有幾位同學還和小B在群組裡聊起了育兒經驗,群組裡面一下子變得很熱鬧。

為什麼小B這麼受歡迎呢?因為小B是一個熱心的人。群組裡每當有人提出問題的時候,小B總是盡己所能地去回覆。而且,小B經常替老同學的發文按讚。這就使很多人對小B都有一種虧欠感,所以當小B需要幫助的時候,大家都搶著去幫她。

人際交往的法則有很多,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一個就是,一個人首先要學會給予。一個人只要學會了給予,就會開啟一種人際交往的良性循環。你給予別人的越多,那麼你得到的也就越多。

在學校為學生上課的時候,我經常安排一個「學生課堂分享」的環節。剛開始,我發現每當有學生在臺上分享的時候,臺下經常有學生不認真聽。這時我就會和這樣的學生分享上述道理,告訴他們:「如果你們希望自己在臺上演講的時候,臺下的同學能夠認真傾聽,就請你們先學會認真傾聽臺上同學的演講。如果你們希望自己的演講可以得到臺下同學的掌聲,就請你們先學會把自己熱烈的掌聲給出去。總之,如果你們想得到別人的尊重,就先把你們的尊重給出去。」

大部分學生都是很有悟性的,一旦他們聽明白這個道理,就會很快進入傾聽的狀態,給臺上演講的同學積極的回饋以及熱情的掌聲。如此一來,在課堂上,很快就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大家都會選擇互相鼓勵,這樣輪到自己上臺演講的時候,就不會太冷場。

在明白了人際交往中「學會給予」的重要性之後,我們再來看看,除了物質層面的幫助,我們還可以給予對方哪些精神層面的支持。這些精神層面上的支持,有時比物質層面的給予更為重要,可以幫助我們和他人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誼。

根據所學知識和以往經驗,我認為可以透過積極的傾聽、真誠的讚美、「走心」的安慰三個方面去給予他人精神層面的支持。 (相關報導: 如何判斷一個人能不能深交?心理師揭「缺少2種能力的人」不值得當朋友,隨時可能被他切割 更多文章

一、積極的傾聽

每個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時間,當我們願意花費自己的時間傾聽別人吐露心聲的時候,我們就是在送給對方一件最為寶貴的禮物。也許每個人都知道傾聽的重要性,但是真正的傾聽卻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