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習近平邁向集權的基礎與軍隊的特殊淵源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資料照,美聯社)

習近平集權的第二項利基,係其與軍隊的特殊淵源,這讓他在甫上任不久便將軍權完全納入掌控。

在中共「槍桿子出政權」特性下,唯有掌握軍隊者才是國家的真正領導人,這從毛澤東、鄧小平即使退居幕後也依然緊抓中央軍委會主席職位,及胡耀邦、趙紫陽即使擔任總書記,仍然能被輕易撤換即可證明。

中共早期領導人,多數有實際帶兵作戰經驗,即使在政權建立後卸下戎裝,依舊能夠在軍隊享有崇高威望。然而自鄧小平卸任軍委會主席後,後繼的江澤民、胡錦濤皆為文人,未曾有過軍中履歷,欠缺與軍隊的直接指揮關係或間接情感連結,要想有效控制軍隊並不容易,這也造成江澤民即使在1989年接任軍委會主席仍面臨「楊家將」(軍委會副主席楊尚昆及秘書長楊白冰兄弟)威脅;胡錦濤即使在2004接任軍委會主席,2008年汶川地震卻仍無法有效調動軍隊支援救災。

習近平雖然也未曾實際參軍,但因其父習仲勳為陝北紅軍創建者之一,其本身也有擔任國防部長耿颷秘書經驗,無論在軍中的支持度或對國防事務的認識,都不是江澤民、胡錦濤所能望其項背的。

習仲勳陝北紅軍經歷 為習近平累積軍中資本

習仲勳於1913年出生於陝西,1928年因參與反政府活動被逮捕入獄,在獄中加入共產黨。獲釋後,習仲勳在黨的安排下,進入西北軍閥楊虎城帳下擔任基層士兵,在兩百多人的營級單位中,發展出三十多人的黨組織。1932年4月,習仲勳率領黨員發動兵變,營長王德修逃亡,餘下連長但有不支持者即就地處決,因事發於甘肅省兩當縣,史稱「兩當兵變」。

兵變成功後,習仲勳等原計畫率部投靠陝北紅軍領導謝子長、劉志丹,但途中遇盜賊攻擊,寡不敵眾下,只有習仲勳等少數人僥倖逃多,並且加入共軍陝甘游擊隊。

在2021年6月中共為慶祝「百年黨慶」而發布的「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1921年7月-2021年6月)」中,特別提到在1932年12月「劉志丹、謝子長、習仲勳等領導的陝甘游擊隊改編為紅軍」,其實當時習仲勳才剛加入陝甘游擊隊,職級為何雖未記載,但以其當時甫加入、年齡未滿20歲、又沒有自家班底等狀況推測,在陝北紅軍中的地位應難與劉志丹、謝子長等人相提並論,但此處卻將3人拉抬到同一位階,明顯有藉著吹捧習仲勳,達到為習近平造勢之意圖。

1934年10月,國民黨在第五次圍剿戰役中,攻破了位於江西瑞金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共產黨開始四散逃竄,黨中央受限於通訊及交通條件,無力對各地區黨支部進行統一指揮,使得共產主義在中國的發展進入為期年餘的各自為政狀態,而位於陝北的紅軍則是其中一支力量。

毛澤東從報紙上獲悉共產黨在延安還有一塊根據地後,認為陝西向北即是蒙古,當時蒙古雖未獨立,但已是蘇聯勢力範圍,如果無法抵擋國軍攻勢,還可向蒙古轉進,因而決定北上延安,並於1935年底到達。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緊盯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跨國製藥公司逆勢押注中國 更多文章

此時領導陝北紅軍的,主要是劉志丹、高崗(謝子長已於數月前戰死),習仲勳則擔任陝甘邊區革命委員會主席。劉志丹為黃埔四期畢業,同期著名人物有日後位列中共元帥的林彪,及國民黨的李彌、胡璉、謝晉元、張靈甫等。1935年10月,毛澤東率領的中央紅軍(或稱紅一方面軍)經過歷時一年的「兩萬五千里大逃亡(國民黨用語)/長征(共產黨用語)」後抵達陝北,黨內對於陝北紅軍很是感激,「陝北救中央」說法一時甚囂塵上,讓毛澤東及其他中央高層耿耿於懷。為消除這個在背芒刺,毛澤東於1936年2月要求劉志丹率部參與「東征戰役」,試圖東渡黃河、進軍山西,在與閻錫山部交鋒時,劉志丹不幸陣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