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朝停戰70週年:為何說台灣才是最大贏家?美中如今還會在東亞開戰嗎?

韓戰,仁川登陸戰(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七十年前結束的韓戰,奠定了當今東亞地緣政治的基本格局。韓國與朝鮮(北韓),以及美國與中國,為何要打這場損失巨大、令無數生靈塗炭的戰爭?中美兩國會否再次在朝鮮半島重燃戰端?

七十年前的7月27日,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朝鮮人民軍、中國人民志願軍代表在朝鮮半島的板門店簽署了朝鮮軍事停戰協定。韓國軍隊雖然反對這份協定、沒有簽字,但最終也執行了這份協定。

嚴格意義上,這份協議僅僅規定了各方停火,遠非和平條約,因此朝鮮半島至今法理上仍處戰爭狀態。

起始於1950年6月的朝鮮半島內戰,很快就演變成了美國與中國等大國親自參與、蘇聯在幕後提供支持的慘烈大戰。在三年拉鋸、生靈塗炭後,朝鮮半島又重新回到了南北雙方圍繞三八線互相對峙的格局,並持續至今。

這場戰爭,明面上的參戰方有四家,分別是朝鮮與中國,以及韓國與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蘇聯則在後方為中朝方面提供各類物資,一些蘇軍飛行員也以中朝軍人的名義秘密參戰。

各方的參戰動機

朝韓中美蘇,這五方的參戰動機分別是什麼?各自在這場戰爭中又有著怎樣的得失?德國柏林自由大學的東亞史學家普芬寧(Werner Pfennig)認為,各方其實在這場戰爭中都有所斬獲,但是也都沒能取得全勝。他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說:「北方的朝鮮和南方的韓國,這兩個政權都存活了下來,都保住了自己的地位。」

而當時在全球範圍內爭奪勢力範圍的美國和蘇聯,則都認為自己在實現了部分戰略目標的同時也吃了虧。美國雖然沒有實現讓韓國政權一統半島的目標,但是也堅定了對共產主義陣營實行冷戰圍堵戰略,進一步鞏固圍繞韓國、日本等亞洲盟友的防衛圈。同時,美國也避免了與中國、蘇聯直接開戰。六十年代的美國遠東事務助理國務卿哈裡曼(William Averell Harriman)曾經將這場美軍死傷人數超過越南戰爭的軍事沖突稱為「一場苦澀的小戰」;《紐約時報》則對此點評說,鑑於韓戰對各方造成的重大傷亡與破壞,助理國務卿哈里曼的觀點未免有輕描淡寫之嫌。該報甚至認為,美國在朝鮮半島雖然戰勝了平壤政權,卻輸給了紅色中國。

蘇聯被不少分析人士認為是韓戰的最大贏家,畢竟如前所述,美軍被迫分兵東亞,間接改變了美蘇在歐洲地區的實力對比;而且,蘇聯通過戰爭期間及戰後對中國、朝鮮的大量援助,擴大了對這兩個國家的戰略影響力。但是,也有分析人士指出,最終拖垮蘇聯的軍備競賽,正是起始於韓戰。

德國波茨坦大學的冷戰史學家施托維爾教授(Bernd Stöver)認為,在韓戰中,蘇聯既沒有贏得裡子,也沒能贏得面子。他對德國之聲表示:「大規模加強軍備投入正是從韓戰期間開始的,它最終讓蘇聯不堪重負。這正是因為蘇聯當年想要跟美國人平起平坐。」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對投資者來說,中國「失落的十年」已經到來 更多文章

中國的角色

中國則是去鄰國的國土上幫所謂的老大哥蘇聯打了一場代理人戰爭,付出了不小的代價。根據中國民政部的統計,韓戰讓超過19萬中國軍人陣亡,對當時剛剛結束內戰的中國造成了很大的經濟負擔。在國際上,由於軍隊越境進入朝鮮半島作戰,中國也被認為是侵略國,招致西方國家大規模的制裁封鎖長達二十年。對於北京政權而言,更大的痛楚在於台灣海峽:1950年初,杜魯門治下的美國政府本來已經幾乎放棄了偏居台灣的中華民國政權,但是在朝鮮半島開戰後,美軍開始為台灣提供保護傘,基本斷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武統台灣的可能性,這一狀況持續至今。有鑑於此,不少冷戰史學者都認為,中華民國,或者說台灣才是韓戰的最大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