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蔣介石、宋美齡夫婦來台後,不若戒嚴時期官媒宣傳那般過著簡樸的生活,反而還相當奢華,在小小的島國台灣就蓋了三十多座行館、還買了根本用不太到的總統專機等等……一窺蔣家在台灣的神祕生活。
美齡在臺灣住下來了。在她與丈夫的家裡,有不少小孩跑進跑出,除了經國的孩子們,還有子安的兩個兒子。美齡給從舊金山來度假的甥兒請了家庭教師教中文,她疼愛這兩個孩子,說他們「乖得不得了,有禮貌,又聽話,啊,太可愛了」。她給他們做飯,跟他們一起跳舞,家裡笑聲不斷,就連蔣介石也經常放聲大笑。
臺灣的第一夫人盡了她的職責。聽到小兒麻痺症在島上流行時,她組建了個「振興復健醫學中心」專門收容患童。她為死去將士的子弟成立了「華興」學校,並常去視察,據教師說「關愛之情令人動容」。她的攝影師兩次跟她去看望痲瘋病人,後來回憶道:「她下車後,立即把手上戴的白手套脫掉,跟病患一一握手慰問。……夫人為了不讓病患感到自卑,自動把手套拿掉。我在一旁拍照,目睹了她對病患的憐憫、關懷與尊重,是完全出自肺腑,沒有半點造作。」
大多數時間,蔣夫婦的日子是閒適的。美齡早上一般十一點才起床,之後畫畫、下棋,跟幾位女士朋友聊天,帶著一大群狗蹓躂(其中一隻很不得人心,因為牠咬過幾位侍從)。在總統官邸「士林」的花園裡,她添了個玫瑰園。蔣介石的一天是讀報、翻閱幾份公文,或是聽別人讀給他聽。剛來臺灣時,他每週開會,會上教訓大家一番,聽眾常常大打瞌睡。隨著歲月流逝,他把這套所謂「聽訓」取消了,每天除了看報和公文,就是打打盹、散散步、看點老電影。雖然宣稱立志「反攻大陸」,他沒有臥薪嘗膽,準備工作也出奇的少,最多不過制定幾個幻想般的「計畫」。蔣很務實,清楚一切取決於美國,實現這個夢的希望渺茫。
這時的蔣不再一身戎裝,他顯得很悠閒,長衫飄飄,一根枴杖,好似閒散的擺設。他的背現在有點駝,眼睛瞇縫著,嘴角向下垂。在臺灣,漸漸地他老了。
和美齡一道,他遊遍臺灣的青山綠水。逃離大陸前,他預料到了臺灣的山地森林不通汽車,專門帶來兩乘轎子,連同轎夫。由於他在島上實行封山禁海,結果海邊山裡的美麗景點基本上只供他夫婦賞心悅目。他有三十來所行館,有的古雅小巧,有的高大巍峨,有的日式,有的仿中國宮廷。最後的一所於一九六八年開工,坐落在鬱鬱蔥蔥的陽明山中,離臺北只有一個小時路程,對年過八十的蔣介石最為方便。這所行宮龐大而難看,名字冠冕堂皇而名不副實:「中興賓館」,雖然與中興無關。 (相關報導: 宋美齡緊抓國庫鑰匙不放?死纏丈夫讓外甥做財政部長,蔣介石氣到心臟病發昏迷半年 | 更多文章 )

蔣本人親自參加設計,當年的建築設計圖上,有他用紅藍鉛筆多處修改的痕跡。據身邊人講,他「幾乎一個禮拜有五天到中興賓館視察工程進度」。就是人在外地的行館,心還惦記著這裡。一次「人在日月潭,特地打電話給武官說賓館外觀要漆上防護色的油漆(墨綠色)」。又一次,「在日月潭遊憩時,突然打電話回來指示,要在後花園栽種梅樹。」美齡也參與意見:窗簾要什麼顏色,澡盆又要什麼顏色(粉紅色),等等。有次兩口子還吵起來了,為的是一扇窗戶該朝哪裡開。他們的一致意見是:必須有個禮拜堂。這是蔣夫婦常去行館的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