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最近一篇文章引起我的注意:世界真的分崩離析,還是「感覺」如此?(Is the World Really Falling Apart, or Does It Just Feel That Way?)。
該文認為,世界其實走在變好的趨勢,而非變糟,近年全球發生的重大事件,令人「感覺」好像世界在分崩離析,然而這只是富裕國家的自我感受。相反地,佔絕大多數人口的非富裕國家,卻普遍對未來表達了樂觀。
此主張的主要論點在於,變糟的「感覺」來自於日日更新的數位訊息,以及短期的財務體感。前者往往報憂不報喜,後者則缺乏對全球性「情緒」以及對長期趨勢的關照,只「覺得」生活在「這幾年」變得艱難了。
感覺,是真實或虛幻,確然值得追究,分析者當然會拿數據來檢驗「感覺」,但人為操弄數據也是普遍現象,數據的「檢驗標準」往往是操縱集體「感覺」的有效工具。
本文想說的成例是:台灣的貧富差距。想藉此譏笑的是:自食其果的感覺操弄。
有人想擔心,有人想安心
最近,財政部公布2020年綜合所得稅申報資料,媒體透過數位訊息表達了震驚:最高與最低所得(每戶可支配所得)從2019年的130.2倍,擴大到2020年的148.6倍,與相對亮眼的經濟成長,呈現悖離。
148.6倍,是以20等分位的檢驗標準所得出的數據。如果以國際慣用的5等分位計算,台灣所得差距是6.13倍。相較於其他經濟體,香港是20倍,美國16倍,日本是6.62倍。
148.6倍,令人驚呼;6.13倍,令人安心。負責任的媒體,會在「感覺」的層次上先求平衡,再選擇值得關注的現象,強調以上兩種數據的「意義」與「缺乏意義」。
不過,不負責任的媒體在台灣居大多數,因此不會先求平衡感覺,只會挑選對自己政治立場有利的數據加以批判,或粉飾。
在民進黨執政下,綠媒選擇的數據肯定旨在「令人安心」,因此會選擇6.13倍,並對比香港,美國的倍數,幫執政黨粉飾太平。但其他較負責任的媒體,會驚呼選擇148.6倍,深度挖掘最貧的5%民眾,以及受創行業的處境。
簡單說,窮人會選擇20等分位的148.6倍,對齊自己的感覺;富人會選擇5等分位的6.13倍,說服自己活在「正常社會」,富得有理有據,感覺良好。
自食其果的極端政黨
讓我們眺望歷史不遠處:現在選擇5等分位的媒體,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強烈主張要用20等分位,才見得到「真相」。
當時馬政府的財政顧問,痛批綠媒違背國際慣例(以五等分位與吉尼係數評估差距),無視貧富差距「已有改善」的憑據,也無視2008年全球不景氣,妄以20等分位的檢驗標準搞極端主義,混淆視聽,鼓動社會仇富。
為了「抗極端」,馬政府的財政單位本決定不再公佈20等分位差距倍數,但在綠營的集中砲轟下最終妥協,仍持續公佈20等分位標準的數據供「人民」檢驗。
同一個綠媒,用當初藍營專家的口吻,講著雷同的故事:用五等分位與吉尼係數看所得差距倍數,台灣「長期低於國際警戒線」,而財富不均為「全球普遍現象」,台灣的貧富差距比日本,韓國,新加坡與中國大陸都低。
然而,綠媒現在粉飾太平的效果之所以事倍功半,正在於20等分位的檢驗標準,已成為數位訊息的主流 —— 2020年是148.6倍,2019年是130.2倍,2018年是122倍,2014年是110倍,2011以前還不到100倍 …….. 。
這些令人驚呼的數字,正來自於當年綠營操弄「感覺」的極端檢驗標準,現在換別人驚叫了,而執政者與其側翼,只能故作鎮定,雙標護身。若非在野黨火力不足,今天的財政單位肯定要抄馬政府作業,停止公布20等分位數據。
那麼,在唇槍舌劍的數位訊息之外,人民應把握的「真實」是什麼呢?
很簡單,生活變貴變差了,就是生活變貴變差,反之亦然。幾等分位根本不重要,檢驗標準永遠在於自身感受,只要不自欺,就能把握真實,而非虛妄。
而若想知道對未來應抱持樂觀態度,或悲觀,才需要搜集其他事實,以避免感覺誤導。
全球化是藥,分配不均才是毒
大處著眼,「紐約時報」該文講述了一個事實,即全球現狀總體趨勢向好,分歧的看法,只是來自於富裕國家的悲觀情緒。那麼,為何富裕國家的人民轉向悲觀呢?
經濟全球化,在本質上就是將財富平均到世界的過程,窮國得以累積財富,富國則要承受「被平均」的體驗。從人類社會的層次來看,「被平均」不是壞事,但富國的主要風險在於「分配」,若在此趨勢下搞砸了「分配正義」,貧富差距就會快速擴大。
美國的貧富差距問題,大家都反覆談爛了,也只有到川普揭穿了真相,美國民眾才真正意識到分配的問題。無論川普將矛頭指向誰,美國1%的富人,總財富超越整個中產階級(60%),這是無可推諉的事實。
這不是全球化的錯,而是美國自身的弊病,政客粉飾太平超過20年,社會在羨富與仇富之間掙扎。11.4%赤貧人口根本沒有樂觀的理由,來自政府的疫情補貼,甚至遠多於平日所得。而補貼潮一過,立即面對40年來最嚴重的通脹。
美國之外,歐洲也在承受物價高漲的痛楚,撰文當下,歐元已跌到與美元1比1的歷史低點。姑且不論西方是否自作自受,但這佔全球12%人口的地區,確實只能產生悲觀感覺。
經濟依賴大陸,與分配無關
根據日本經濟研究中心(JCER)預測,2027年韓國人均GDP將超越日本,2028年則被台灣超越。很多人對此預測覺得意外,因為「感覺」日本經濟狀況尚不至此,也「感覺」台灣並沒有富到超越日本。
姑且不論日本的真實狀況,從貧富差距的角度來看,人均GDP是一個「感覺陷阱」,當所得差距已是148.6倍時,你知道在「平均」概念裡,最窮的5%微不足道,四捨五入,這群人就不見了。
在亮麗的GDP數字下,148.6倍是高度「分配不均」的鐵證,也是台灣貧富差距「美國化」的訊號,它代表著社會隱隱然正累積著被剝削的憤怒。而我們知道等這股民怨噴出時,政客會將手指指向遠方,甩鍋求生,而問題仍完全得不到解決,這就是「今日美國」,也或許是「明日台灣」。
GDP雖亮麗,卻也禁不起層層檢驗。最顯眼的矛盾,即「高度依賴大陸,又高度仇視大陸」。
2021年,兩岸經貿總額3283.4億美元,台灣對大陸貿易依存度為42.3%,順差佔GDP的22.1%。這種顯而易見的「被大陸輸血」,民進黨不依,偏要說是「大陸需要台灣」。
大陸需要台灣就給?這麼貼心?說好的「減少對大陸依賴」呢?難不成民進黨最愛中國?
換言之,沒有兩岸經貿,台灣就沒有任何樂觀理由。說要將經貿佔比挪騰出大陸,改投資東南亞,美國,甚至日本的,喊了幾年都沒成功,正相反,對大陸出口不減反增。這意味著對岸經濟的盛衰,與台灣經濟正相關的事實,彼岸好,此岸就好,相反亦然。
不過,與大陸經貿熱絡向好,卻與「分配正義」無關,兩岸經貿依存一路上升的過程,卻也是貧富差距一路擴大的過程。
對岸經濟盛衰,與台灣的經濟狀況呈現正相關。(資料圖,AP)
與美國有點不同,台灣沒有那麼嚴峻的產業空洞化,但產業轉型升級一直處與停滯狀態,無法提升勞工素質,也未能讓企業升級到高利潤藍海,白話說就是「靠大陸」與「吃老本」在混日子。
只要產業無法轉型升級,富者就只能集中在極少數產業,造福極少數股東與員工,然後只有低階服務業可選的大部分勞工,就只能承受數十年不變的工作內容與薪資,直到哪個富者「一不小心」顯露出他有多富,民眾才發現原來自己有多窮,連可能只漲幾塊的衛生紙都要搶先囤貨。
產業升級,意味著產業多元化;勞工素質提升,意味著創新。兩者相輔相成,才談得上「平均分配」,而現況是,台灣也就半導體那麼一座「孤獨神山」,而且還被美國覬覦想整個挖走。
結論
盯著148.6倍這數字,我們到底還看到什麼?台灣的分配問題,根本不出在經濟否依賴大陸,而出在產業樣態的單薄。
「紐約時報」那篇文章認為,美國人的悲觀情緒,也受到全球民主衰弱的影響,但卻未敢直說為何「不民主」的國家反而充滿樂觀情緒。
事實上,西方民主體制非但不是人民樂觀的保證,反而因其易於腐敗的特性,往往讓人民產生弱者恆弱的悲觀情緒。
正確地說,人民對未來是樂觀或悲觀,端視政府治理是好或壞,意識形態與體制從未保證好的治理。台灣許多民主派,用「感覺」誤導了所有人,直到現在,有自覺又不願自欺的人民,感覺很差。